原文直解
以方问曰:“先生之说格物,凡《中庸》之‘慎独’及‘集义’‘博约’等说,皆为格物之事?”
先生曰:“非也。格物即‘慎独’,即‘戒惧’。至于‘集义’‘博约’,工夫只一般,不是以那数件都做‘格物’底事。”
【直解】
黄以方问:“先生解释格物,像《中庸》所说的‘慎独’、《孟子》所说的‘集义’、《论语》所说的‘博约’等,都是格物之事吗?”
先生说:“不是。格物就是‘慎独’,就是‘戒慎恐惧’。至于‘集义’‘博约’,只是一般的功夫,并不能说那几件都是格物的事。”
注
慎独、戒惧: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戒慎恐惧的意思就是防止自己所思所为有不符合天道的事情。
慎独的意思就是,在自己独处的时候,要管好自己,避免自己放纵私欲。
集义: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解释浩然之气如何养成,是集义而生,非义袭而取。就是说,要平时做事皆合乎本心,无所亏欠,无所欺瞒,这样坦坦荡荡、堂堂正正,自然就养成了浩然之气。如果只是强制自己做个刚强正义的模样,就是义袭而取,就像揠苗助长一样,反而损害了本心。
如何理解集义而生和义袭而取,可以通过以下类比:
拿种庄稼做比喻,集义就是专注于施肥浇水除草,让禾苗自然生长;义袭就是不施肥、不浇水、不除草,只是去拔禾苗。
拿写诗类比,集义是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义袭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博约: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颜渊》)
笔记
为什么阳明说,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格物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在起心动念之际,发现私欲,克除私欲。这个行为就是“慎独”和“戒惧”的具体含义。
慎独,慎的什么,戒惧,戒的什么,惧的什么?就是私欲。修身功夫就落实在克除私欲上,对私欲严防死守、围追堵截。正如阳明所说“如猫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传习录上》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