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的时候,有个很喜欢我文笔的老师某天找我交流,聊着聊着说起读书这个问题了他便问我每年大概读多少本书,我答100本。他一脸惊愕,叹道:如今的大学生,像你一样喜欢读书且能每年读100本的已经很少了。
于是,留下我一脸错愕。
其实我从未问过别人一年读多少本书,只是在我10岁起,我就开始给自己列计划每年读100本书了。当然,之前的文章曾说起过,我大概10岁那年第一次觉醒,那时碰巧看了些关于钱锺书的传记或文章,心想虽然做不成他那样,但内在清高的我亦开始了自己的读书实践。
现在,读书于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习惯。矫情一点讲,它是我选择呼吸的另外一种方式,每当我在现实世界里感受到落后,不甘,挫折,痛苦的时候,我时常会选择在书里找答案。其实答案是没有的,只是当你在读书的时候,你会看到更大更新鲜更值得体验的世界,感受别人不同的活法,遂能明白自己的渺小。
做WannaGirl之后,便时常会收到不同人发来的私信,询问我是否能推荐一些书单给他。本身,我自以为阅读是一件极为私人的事,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会让他们对书本身产生不同的理解,所以我认为特别好的书可能放到你身上并未有特别的效果。
所以,我并不愿意向大面积的人推荐书,因为阅读必须要根据个人系统来划分才有实际意义。我更愿意做得是与你分享怎样选择书、看书以及用书。
一.将阅读看成一种体验
我其实有点排斥有些人突然兴起在朋友圈励志说“以后每天要看多少多少本书”这种话或目标。要知道你选择去看书,看得是一些你未曾到过的世界和思想层次而不是一种炫耀资本或装逼指南。每一本书都是不同的体验,它可以带你去你未曾到过的世界,看那里的人,那里的人都在怎么样的活,那里的人都在思考些什么。
我最开始决定每年看100本书的时候,把每本书当做目标去看,心里想的全是我必须3天看完一本书啊。结果后面发现我只是在浏览书,而并没有参透每本书的内核。每本书看完一遍之后时隔几个月会忘得一干二净。于是我调整了自己的规划,仔细挑选了20本书,然后每本读5遍。这样一年下来的确也是100本书呀。
这20本书,一圈循环下来一年就是每本书读5遍。我读这20本书读了3年,从10岁读到13岁。现在我站在20多岁的年纪回头看这段经历,发现就是这20本书决定了我现在拥有的价值观和思考维度。这20本书我就不详细赘述书名了,大概包含张爱玲、亦舒、马克思、萨特、波伏娃、三毛、安妮宝贝等作者。
所以,你真得不用急着去读那么多书。而是在读每一本书的时候仔细去想想“我需要什么?”“这本书给到了我什么?”等问题。书必然是常读常新的,新的并不是书本身,而是你自己的变化,你需要确保的是你自己在进步。
二.建立属于自己的读书笔记 / 备忘录
尝试给自己挑20本最精华、最符合自己喜好的书,然后一年循环读5遍。你敢不敢实践呢?说实话,每本书读到第3遍的时候我就有点坚持不下去了。因为我仍然不懂它里面到底在说什么意思。第一年的时候,我记得那5遍读得相当费劲,到最后一遍的时候我基本就跳过“理解”这层,已经朝“完成任务”这个方向走了。可想而知,让一个以前只读点童话故事和小报纸且没什么意志力的人完成这么“庞大”的工程,我能读完5遍就算不错了啊。
我也是够清高,那时候认为读这些人写得书是很牛逼的事情而我也想做牛逼的人,于是硬着头皮第二年接着再读。这个时候,我买了个大演草(就出自我大山东的一种作业本)建立起了我自己的读书笔记。
我自己知道,这个读书笔记和语文老师让做得是不一样的。让那些什么好词好句见鬼去吧,我开始记一些我根本看不明白的句子,或者一些让我大彻大悟、懵懵懂懂的句子(你懂得,就是你好像明白又好像不太明白的句子)。
我上小学的时候是每天自己走路去上学的,于是怀揣我的大演草一边走路一边想,有时还会把自己代入小说主人公当中,感受他们的命运和情愫。不知不觉,我想我感受到了曼桢的无可奈何;我也感受了程子盈妆奁丰厚的洒脱;我觉得或许我应该像波伏娃一样做个女权主义者;是不是我要像萨特说得那样“英雄是自己变成英雄的”;我尝试去理解阶级与剥削,我开始了解安妮宝贝笔下的上海,里面的女孩冷漠寡言,光脚穿布鞋,喜欢旅行、摄影,和一些男人纠缠不清。
这些人,我看了三年。我看了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喜好,他们的抉择与他们的伤悲15遍。这就是时间的力量,你不去做你永远不知道。你不去翻看,你却会遗忘。人,真得是很薄情而寡淡的生物而已。
三.你的脑袋里永远缺下一本书
如果你看得书多,你就能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不足。所以,阅读没有多,阅读永远不够。抱着这种态度,我觉得你就算一年300本书都是正常的。书本身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对它们的态度才有优劣之分。曾在一个课堂,有同学问如何在一周读完2本书,我当时做分享的时候提到让他们看一些《异类》《创业维艰》《从零到一》等畅销书籍,那个提问的同学称这些书能够2小时就看完。于是留我一脸懵逼与错愕,那询问如何一周读完2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对于书的偏见与态度太功利了。评价一本书是否能为我所用其实是一件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并不是2小时翻完一本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你特别高效的翻完了一本书,到底是想表达“我读过这本书了”还是想表达“我读过了这本书了,它给我带来了……思考”。
我小时候读亦舒,觉得她所描述的那些阶层和女人简直荒谬。很个性,活得很明白,洒脱率真,妆奁很厚。即便像喜宝那样的穷女人,也懂得自己拥有什么能交换到什么。后来长大了我却发现自己的处事风格和对待感情的态度已十足受师太影响。
四.其实,你也能够一年读完100本书
总结前面三点,我大致概括为:
1.阅读需要先重质,才有资格再去重量。将20本书每年读5遍接连读三年,锻炼的其实是我的理解能力,如果我理解能力很差,即便让我一年读100本不同的书,其实跟没读是一样的。
【建议】:质无法保证的人,先和我过去一样,重复阅读,把重复做到极致才有底气去接受新的。
2. 有目的的阅读,必须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备忘录和读书笔记。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我相当赞同。温故,不一定会知新,但绝对忘得慢忘得少;不温故,全忘了哪来的知新?
【建议】:现在不像我10岁的时候,需要拿个大演草涂涂画画。即便是苹果手机里的备忘录或者锤子便签(这俩我常用)都可以完成。每天睡前记录一些东西,摘录或思考都是很有效利用时间进行质量阅读的方法。
3.阅读,忌功利心与冒进。因为我相信,你选择阅读不是为了上纲上线完成几年计划,更多的人选择阅读其实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对书坦诚,你才有机会让新的思考涌入;将目标看到太紧,你将看不到一切甚至迷失自我。
【建议】:先从每周自己能够看懂一本书开始,这本书第一是你喜欢且愿意看的;第二一定要符合你的求知需要;第三若有余力挑下一本书继续。
随着时间的变化,现在我一年大概看不同的书在80本左右,剩下的20本也会是80本里的重复阅读。与过去不同的是,我看书的效率变得很高,时常在去逛街的时候,地铁上就可以搞定一本书了。我基本可以看完后就总结这本书里哪些是能为我所用的,哪些我已经思考过有明确答案的,哪些又是百思不得其解的。这样按照三个板块罗列即可,我不是效率阅读的推崇者,我可能更倾向质量阅读。即既然我读了这个书,这个书就得为我所用。
最后说到选书。其实我认为真正愿意阅读的人是不会纠结选书的。你看的书多了可能你看看书名与作者就知道我是不是想看这本书。对于你的书,你一定要有更多的自主精神,而不是让别人左右你阅读的喜好。如果你只是想把阅读装装样子,我就算给你推荐再多的书都是无力之事。
你也不会改变,时间更改变不了什么。
最近在看《卡尔的世界》,他说“我认为的奢侈,就是不用向任何人证明自己”。
我说,阅读真正的奢侈感,就是我读过这些书而不需要向别人证明我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