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这个东西不记下来真的很快就没了,也许琢磨的五点过个十天半个月就只剩下两条了,记记也是算是尊重自己的思考吧。
1. 索引还是扫描
Druid文档中宣称自己是大量参考了Dremel和Powerdrill的架构,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扫描而不是索引”这一点在druid的设计中又是怎么体现的呢?Powerdrill的论文中详细介绍了全局和局部的字典编码,然后维度上提到更多的是partition而不是index,在这一点上我一直不太明白,什么情况下用扫描而不是索引,感觉在druid的设计上并没有贯彻下去。
2. Kafka Indexing Service
听完之后让我对使用Kafka Indexing Service表示怀疑了,解决了一个问题,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问题:
- Segment碎片化:比如一天的日志花了14天才完全到达,这个时候就会生成数百个shard的小文件,这可并不是什么好事,对效率也不太友好;
- 与原有Lambda架构相冲突:在使用了Kafka Indexing Service基础上进行T+1修正就比较尴尬了,一是由于数据时间到达时间不定,生成追加shard的时间也不定,需要反复进行Segment合并来达到较优的效果;二是做修正的数据未必与实时数据一致,追加Segment的合理性存疑。
- 对Kafka的版本有要求,而我米没有动力将Kafka升到0.9以上,这个就是硬伤了。
3. 留存计算
Druid利用Data Sketch能够进行近似留存计算,但是效率比较低,耗时也比较长。一般来说一个30天的留存倒三角需要30 * 29 / 2 = 435次sketch intersection操作,如果还涉及到时间粒度从小到大的sketch union操作,这个代价可不小。分享的同学中有一位是大量采用了MySQL做Cache,感觉也行,在提供基于druid的一整套方案的时候,这个也是必不可少的。
4. 通用统计框架
在内部的数据工场中,大量的Hive任务都是在做group by a
, group by a, b
, group by a, b, c
,如果能够把这部分任务给省掉了,想必也是功德无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那些做着低级数据统计的人从中解脱出来。我们能够有可能做到的最大的优势就是数据工场——各种表定义、字段定义、字段的类型这样通通都是知道的。这样一个统计平台可能是这样的:
- 需要用户对数据进行一些ETL来保证数据是“平”的,JsonPath能够解决的抽取问题不需要做ETL;
- 用户能够定义维度和指标;
- 指标之前能够进行运算,比如平均浏览时长;
- 提供非精准的UV计数,精准UV计数仍然可以提供:需要用Hive对数据进行聚合的预处理,借助Sketch Hive UDF可以同时生成Sketch和Distinct Count,但是Distinct Count不再具有可聚合性,可用的查询粒度将会被固定下来(一般来说是天);
- 基于4可以提供留存、回访类信息,比如:昨天注册的用户今天购买过XX的用户有多少;
- 查询条件、留存的条件多种多样,千变万化,需要有良好的查询条件设计。
5. Benchmark
Druid官方提供了Benchmark的方式和参考数值,有必要在集群完成搭建后进行相应的测试,这样能够对集群性能有一个较好的评估,也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6. 回馈社区
有一些改动最好还是跟社区交流一下,交流交流才能知道解决方案是不是太LOW。等社区打上patch固然是很慢,但是可以自己在确认patch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可以先打到自己的版本上,等社区版本发布之后再切过去不迟。个人的力量太渺小,适当沟通事半功倍,维护性也更强。
7. SSD
从头条的实践来看,SSD还是比较有效的,毕竟没法指望数据能够完全加载到内存中。之前一直忽略了这一部分,看来这部分需要在做完benchmark的基础上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