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于我

山下英子老师提出断舍离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其实顾名思义即可知道这是一份极简生活的倡议书。以前我就很喜欢这三个字,不过总是没有买书来读,也没有实践过“极简生活”。而最近可能是被太多事搅扰的格外纷乱,也可能就是“缘分到了”吧,突然就想起来要学习“断舍离”了。

这本小书很轻薄,但是字字都有分量,句句都是真言。读起来不费劲,因为它的重点是在实践中。我花了两天的读书时间就读完了全本,并且用了一周的时间,把家里囤积的“破烂儿”清理的差不多了。繁杂的心似乎真的轻盈起来,坐下来总结一下“断舍离”给我的启发。


《断舍离》山下英子


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出来的人,往往对物质有种执念。这种执念甚至会要人命,一点也不夸张。我的奶奶七十多岁的时候都还很健康,直到那年新家落成搬家的时候。家里堆积的废纸,回收物需要卖掉,请收破烂的人来家里拖,价钱上一斤少一两毛钱。我在外上大学,爸爸妈妈都在上班,于是奶奶就不顾家人反对,执意要自己拖过去卖。后来在途中劳累过度,血压飙高晕倒在路边,鬼门关前走一遭之后在床瘫痪了六年终至离世。一生的健康快乐,到最后栽在一堆废品和最多20多块钱上头。

还有看过这样的文章,老人不舍得扔掉变质的奶粉,喂给孩子吃,结果导致孩子肠胃严重受损,以至于发育不良。还有不舍得倒掉剩饭剩菜,吃了变质的食物导致中毒送医,甚至不治身亡的……那些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或许最不值钱的就是人命,什么都比人命值钱,结果就变成了一种对物质的执念。怕浪费,不能扔;还能用,不能扔;能卖钱,不能扔……结果家里都快成了垃圾场,废物堆。随处可见尘封已久的旧物,年年大扫除都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去整理这些废旧物品,更可怕的是回回看到它们就想着能不能赶紧用了呀,结果最终也是用不上一直放在哪“未雨绸缪”着。

这些情况也同样发生在我的生活中,当我读到张德芬老师说:“欲望是需要被穿越的,而穿越的方法有时候就是去追逐,满足它。到了一定的时候,你会像我一样精疲力竭,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我终于懂得,是时候穿越对物质的欲望了。

“断舍离”以前的家中一角


我家在一周前就像上图的情形一样,买水果配送的纸袋,缺了轮子的小车玩具,蜡笔都不知所踪的蜡笔盒子,准备买菜用的篮子,还有旧家用的换鞋柜,买来一年多用了一次的小摄影棚……以及头天吃必胜客打包的一角披萨。反正都是“可能还有用”的东西,舍不得扔又没空来收拾。每天一进门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情形,总想着收拾又没收拾的那种焦急,哪怕是不说也在心里吧。

在《断舍离》这本书的序言《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里,张德芬老师精辟地总结了“断舍离”在心灵领域的应用:“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我觉得这三点是断舍离的心理基础,没有这样的思想,可能是扔不掉东西的。想着“可能还有用”或许除了疼惜东西以外,还有对自己未来“可能会缺乏”的预想,说得好听是“未雨绸缪”,说得不好听就是对自己和未来缺乏信心的表现。

山下英子在书中倡导人们,把注意点从物品转移到自己身上,把关注的时间点从过去与未来转移到当下的“现在”。不要想“它可能还有用”,而要想“我是否要用它”。断绝对物品的执念,舍弃由物质供给安全感的依赖,离开“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外物。从自己居住的环境,使用的物品开始清洁我们的内心,给生活减负。


“断舍离”之后

之前的一周,我每天都要搬运好几大包从家里各个角落、柜子、抽屉里清理出的久未使用的物品,以及已经腐坏变质不可能使用的很多东西。惊讶于自己这么多年居然堆积了这么多“垃圾”在自己的生活空间,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些年我们一家生活的进步,以前很多更新换代下来的东西,确实是再也用不到了。还有一些还很好但我真的用不着的物品,我放在了闲鱼上,很快就卖掉了。东西去了有需要的人那里,我还得到了买家的好评,不亦乐乎!整理完成后的家,真的是宽敞明亮了很多,就连家里的气氛,也更加轻松明快了起来。更别说每天的清洁工作,也省去了很多整理小物品的时间。

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正在使用”的东西,都是“我喜欢”的东西,而不是“可能有用”或者“扔了可惜”的东西,心情都好像有喜欢的人陪着的感觉,轻松又愉快。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体现美感。”——山下英子

其实不仅过去永远回不去,未来也永远不会来——我们能且仅能活在“现在”。

对物件的不舍与依赖,让我们消耗了更多心力在外,而断绝多余的外物,换回对自己的关注和爱护,是我们做人这一生能为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广厦万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东西够用就好,多了就会成为负担。山下英子老师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个我没有见过的观点,令人醍醐灌顶:“所有物品归根到底都是我们从神衹、从地球手里借来的。……拥有就是……错觉。”“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这样的语言是如此让人怦然心动,使人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接受来自未知世界的支援”



对外物的执念甚至也同样影响人的思维,当对物质不能满足“幸福”的感觉时,我们也常常会对“他人”要求更多。哪怕自己其实已经很幸福。

所以张德芬老师在序言中也写到,“断舍离”也在训练“出离心”,即“驱离要求更多幸福的欲求”。当我觉得他人做的不够好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是一种贪婪,是我对更多幸福的欲求。我应该给自己的心也来一次“断舍离”,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放在自己。

来自日本的“断舍离”、“扫除道”都是生活中不显眼处,简单的智慧。虽然简单,却意义深刻。对这些从生活的小事中提炼出人生智慧的思想者,我内心充满敬服。

这是人“用心生活”的明证,也是生而为人最容易保有的财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翻完薄薄一本《断舍离》,面对自己积攒数年塞得要胀开来的储藏柜,我的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幸福与满足。十多个星巴克杯子,...
    ThomasLee阅读 6,908评论 0 6
  • 看完了《断舍离》,对我影响不大,大约是因为看了两遍,觉得没有新意吧。我觉得有可能的话还是选择现场听山下英子亲自讲...
    梦想优雅的小白阅读 1,800评论 0 0
  • 选书:《断舍离》 作者:[日]山下英子 原因:人的一生都在选择,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因为你选择了不选择。由此看来,...
    姚一姚2017阅读 5,410评论 3 8
  • 一年到头,是继续“恋旧”还是“断舍离”,今天就来做个决定吧。 人类面临有三个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
    菲乐阅读 9,358评论 4 28
  • 秋季,是个丰收的季节,但她的爱情种子才刚刚萌芽,而施种的人便是眼前人。还未来得及对他笑脸相迎,就这么完美地擦...
    oyoo阅读 1,35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