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是六月的共读书目,也是我和叙事者家人们共读的第二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
看着看着,我心里一直犯嘀咕,我怎么早一点没看到这本书?早一点结缘,我就能少走弯路。幼年时期是整体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年经历对儿童的一生有决定性影响,一个人的整体人格基本在3—6岁的时候就决定了。因此幼年时期的教育至关重要。虽然我的孩子和学生都已经过了幼年,但我仍然庆幸我我看到了这本书,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分析特殊学生是有一定帮助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虽然以儿童为研究对象,但是我们成年人读了,也有助于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分析自己成长期间家庭、学校、社会对自我人格的塑造与影响,对正确认识自己、理性看待自己也会有极大的启发。
本书的作者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商人家庭,在六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二。他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哥哥,而他则是一个患有佝偻病,体弱多病的孩子,直到四岁才学会走路,上学期间因数学不好,也不能进行激烈的运动,常常遭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忽略。正是这种自卑感,激发了阿德勒努力向上的热情,最终创建了个体心理学,鼓励人们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以“自卑感”和“追求卓越感”为基础,强调“社会意识”或“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通过反复阅读,我对其中的“人格的统一性”、“优越感”这两个关键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与童年期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育孩子的首要和核心问题。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自信、勇敢、独立、坚强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融入集体的能力,解读孩子言行举止的动机和原因,对症下药,是塑造孩子独立健全人格的独门秘方。
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长要做到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多一些陪伴和关爱;鼓励孩子多多理解他人,引导孩子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要鼓励孩子帮助同伴,养成乐于分享的品质,要交给孩子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要尊重规则,不要挑起恶意竞争,家长要警惕孩子变得自私、贪婪、冷漠、偏激。孩子健全的人格,与原生态家庭、母亲有很大的关系。
对那些因为身体有缺陷而明显自卑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帮助矫正的首要前提是对他们抱有同情和理解的态度,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天赋,让他们相信可以通过行动获得自己向往的一切。而不能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就如同一张白纸上一个小黑点,我们眼里看到的是什么,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换个角度,换个思路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会不一样,最终的效果也会不一样。
反思自己在工作中和教育自家孩子,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总关注孩子的缺点,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此,如果孩子达不到要求,就忍不住会批评。有时孩子的千万过高,也会给孩子带来自卑感。本书作者建议:不要去训练孩子的野心,而要培养孩子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勇气和自信。看完《儿童的人格教育》,我似乎明白了,儿童的每一个行为都表达了其全部的生活和个性人格。
通过两本心理学方面书籍的学习,梳理,我更清晰的重新审视了自己。 其实学习心理学并非只是为了儿童,首先是为了理解自己,我们往往是通过自己来认识孩子的,因此学习阿德勒,就是帮我们找到一个理解生命、理解自我的工具,但也只是一个工具,只是提供一个理解生命的角度,而不是全部。要想把书中的理念,经验灵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还得我们用心去领悟,用实践去打磨,用智慧去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