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姑娘,虽然无论是瘦小的身材还是讲话口音都更像南方人。得益于香港影音业八九十年代的黄金岁月,作为看着TVB、听着粤语歌长大的90后,我对粤语和粤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这之后成为促使我来到广州的重要因素。
从大学开始,求学、旅行、访友、甚至是转机,我在广州停留已有五六次之多。我以各种各样旅行者的目的造访过这座城市,但这一次我决定未来一段时间在这里生活,因此需要以完全不同的视角重新认识这座城市。
“食在广州”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又有“食在广州”的说法,作为这个系列的开篇,我们就先来谈谈广州最出名的饮食文化。
饮食习惯是地域人格的反映
作为在广东生活的东北人,我发现对比南北方饮食习惯是很有意思的。不单单是豆花和粽子的甜咸之争,而是在细枝末节都折射出不同的地域特征。
比如在餐具的用法上,广州人无论吃什么会先用茶水洗涮一下碗筷,然后用碗盛食物,碟子用来装骨头、贝壳等垃圾;在北方,我们没有饭前饮茶的习惯,爱干净的人通常用纸巾将餐具擦拭一遍,然后主要以碟子盛食物,碗单独盛饭或汤。
再比如广东人常常被戏称“什么都吃”,尤其是南方湿热,按理说他们应该喜欢吃生冷食物,但恰恰相反。以黄瓜为例,在北方黄瓜既可以切丝做成凉菜,切块做老虎菜,也可以切成条状蘸酱,我甚至经常整根黄瓜洗净后像水果一样直接吃,总之都是直接生食。而在广东的男朋友家,他们会把黄瓜炒着吃,至少也要用热水烫过,因为他们认为生的黄瓜里面可能有寄生虫生食不卫生。
从食物种类上,广东离不开老火汤,家里炖汤也是至少几个小时前就开始煲;而我煮的汤则被男友嘲笑成“洗锅水”。广东人爱喝粥,无论海鲜还是肉类,总之各种食材放在白粥里一起煮,味道以咸和鲜为主;东北人也常煮粥,以甜味的八宝粥为代表,食材主要是五谷杂粮,另外红豆粥、绿豆粥到了广东则都是甜品。
从口味上,广东人偏清淡,注重养生,所以除了苦苦的凉茶,他们自己煮饭也经常加入药材,有很多略苦的去火汤;东北人则是出了名的口重,除了咸以外也普遍喜欢辣和酸,唯独很少吃“苦”。
在分量和形式上,广州的菜都是一小碟一小碟,无论点心还是菜品,份量小但精致,自己家里做饭对于量的控制也很准确,力求每餐都吃饱又不剩;在北方,以大菜为主,不仅是制作上的煎炒炖炸更加复杂,菜码也大,常常吃不完需要打包,家里煮饭也常常做的多,最后都变成了隔夜饭。
其实这些迥然不同的饮食习惯都是南北方人性格特点的反映,广东人更讲究、自律,像是小家碧玉、温婉可人的闺中女儿;东北人更豪爽、大气,是行侠仗义、不拘小节的绿林英雄。
早茶其实不早
提到广州的饮食文化,“早茶”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一座山,它屹立在每个广州人心里,是他们最引以为豪的生活方式。
从早上6点钟开始,一直到下午2点钟,8个小时的时间跨度都可以算是早茶时间。在早茶面前,Brunch、下午茶和宵夜都纷纷败下阵来。
和上海人喜欢独自坐在咖啡馆享受一个人的恬静不同,广州人的早茶总是热闹非凡。典型的广式早茶通常要去大酒楼吃,酒楼里至少一整层摆满圆桌,像是传统的喜宴。如果是一家人则承包一整桌,如果是三两人,则需要与其他客人一同拼桌。广东人讲究意头,或许这能解释为什么所有的早茶餐厅都用大圆桌,而不用小方桌吧。
广州的早茶有一项固定的收费叫茶位,按照人头收取。一般酒楼三五元一位,十分高档的地方可能要十五元左右。喝茶是要讲究器具的,广州人从来不用玻璃杯,而是用专门的小瓷杯喝茶。既然容器小,茶自然很快被喝完,广州人绝不会出现空杯,只要小瓷杯里的茶被喝了一小口就会再帮你加。添好茶后,我通常就马上抿一小口作为礼貌性的回应,然而喝了又会被不断添茶,所以一顿饭下来,茶位费总算是没白花。
广州各类点心品种多而且精致,每个酒楼的早茶菜单上都有上百种,每个酒楼又不同,真的能保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日不重样。除了常见的豉汁排骨、蒸凤爪、肠粉外,黑芝麻做的全黑肠粉皮、各式外皮酥脆内里夹肉的点心也是一次次刷新我的饮食观。即使单是凤爪一种食材也有多种做法,泡在山西老醋中的凤爪肉质很紧很脆;卤汁凤爪的肉已脱骨,放在嘴里一抿就化了;蒸凤爪在制作上更加费时,需先炸后蒸,肉质面面的、软软的,却很Q弹。
说了这么多我眼中的广州饮食,最后再说说广州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美食。记得和男朋友在广州请长辈们饮早茶,他的一位叔婆拉着我问从哪里过来,我说刚刚从上海回来广州发展。这时服务员开始上菜,叔婆就说上海的东西太甜了,要说吃还是广州,我们这里才是美食之都,说着帮我夹菜让我多吃点。这么说完全没有挑起地域之争的意思,只是想说明在广州人心里,对于自己饮食文化的认同感是非常高,他们会认为在美食界自己是当之无愧的“老大”。
当然,这种认同感不仅表现在美食方面,更是他们对岭南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的认同。想了解更多东北姑娘眼中的广州,就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假日小姐的奇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