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上,照例听着风面课程,今天是康国生老师的课,伴随着公交车的晃悠和康老师幽默感十足的东北话,对摄影的表达竟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也许是错觉,先用文字记录下来,给后续一个更改的依据。
摄影术作为发明出现于19世纪三十年代,距今不足两百年。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与文字、绘画比较,算是特别年轻了。不妨以文字流变类比下摄影的发展。
且不说古老的锲形文字,就从我们都知道的甲骨文开始。它的大部分内容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另外还有历法、大事记等,甚至有部分是练手的内容。没有小说,没有诗词,也没有论文。可以想象,那时掌握文字的门槛是极其高的,只有祭祀才有这个资格吧。摄影发明之初,曝光时间极长(几分钟甚至上小时)、冲洗困难。最初的一批用户是当时的三流画家,无法靠绘画谋生,只好改弦易张,做起了摄影,为顾客快速“画”肖像。那时候,没有新锐的直闪,没有天空之眼,没有高速摄影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种表达形式的最初出现时,是扎根于实际客观需求的,其表达内容是纯朴的。
随着文字使用的日趋成熟,古文、汉赋等相继出现,古文中文字的叙事功能已经炉火纯青,而汉赋中文字的形式美也是登峰造极。对应于摄影,应该是图片故事和沙龙式古典美学的流行。用一组图片,讲述一个故事,在视频未普及时曾广为流传,在今天自媒体兴起后又枯木逢春。沙龙美学,至今依然盛行不衰,也是大部分摄影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走遍长城内外,飞越南北两极,只为最极致的光影,最舒服的色调。等到看到,赶紧拍下来,再不行就后期再修饰补救,输出的必须是一张美得不可方物的图片。
再到唐诗宋词时,文字形式与表达内容几乎完美统一,铸就了后世不可逾越的高峰,这时距离甲骨文诞生已经过去两千年。再到明清小说,文字运用更为自如,不再拘泥于形式美感,市井里俗被纳入了文字表达的范畴。可以说,文字作为一个表达工具,已经完全成熟,并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而摄影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作为一种独立的视觉表达形式,依然稚嫩。现在人人都可以写文字发微信、短信,但打字员、书写员的职位很久没听过了。在人人处处都可拍照的当下,“摄影师”这个称呼却依然盛行,说明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熟练运用照片这种表达形式。即便是一些专业摄影师,思维仍然停留在沙龙美学,摄影只是来模仿绘画,而不愿意让摄影成为一种表达形式。
文字的发展催生出了很多门类和相应职业,如泼墨挥毫的书法家、行吟四方的诗人、“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词人、奇幻瑰丽想象的小说家、一贴五毛的网络水军......还有已经消失的书写员和打字员。职业分工十分细化,让一个小说家写一份商业调查报告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而摄影貌似还是停留在一个笼统的主体,虽然划分为人像摄影、建筑摄影、纪实摄影等,但界限并没有那么明确。这可能也与摄影还存在一点点外人看到的技术门槛,特别是专业器材方面。不过,现在以微单为代表的摄影器材也越来越智能化,易用性逐步增强,前辈们苦练的铁手腕、摇拍跟踪等多种绝技也被电子技术所取代。可以预想到,在不长的时间内,也许二十年,摄影师这个称呼如同“打字员”一样会被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各个具体领域的照片创作者,比如建筑形象师等,摄影只是他的一个打造建筑形象的手段而已了。
如果把摄影与文字摆放在同一样的位置上,那么给摄影限定的种种意义可能就有点狭隘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固然是对文字意义的一种认可,一篇轻松小品、一段优美诗词又何尝不是文字的魅力?摄影的观看,可以发现社会的意义,记录时代的变迁,固然是一种追求,那么拍组美美的写真、定格感动的瞬间,也是摄影的一种价值,并没有对错之分。
也许某一天,就像现在对着讯飞语音讲话会自动转化为文字,我们在街头、房屋等各处安装不计其数的摄像头,想要一幅照片时,向计算机输入要求,如光线、角度、内容等,计算机控制摄像头自动比对拍摄,直到提供给你一张满意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