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为在知乎发布答案)原问题:郑渊洁让郑亚旗在家上学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可取之处?
一
最近在帮我妹妹准备中考,偶尔会很心疼她。我每天陪她到12点才睡,对于我来说,自从上高中是基本没有过的。前两天,我问问她作业有多少,她指着一本练习册,说老师很生气,所以留的抄写作业。惩罚性质的作业我也好久没有做过了,久的都快遗忘了。我看着那练习册,记忆盒子打开。我说,我来帮你抄吧。她说,不用。
惩罚是老师天然对学生的权利,我身为学生一直是这样的认为。然而,惩罚又是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小学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待我如我妈妈一样的老太太,我看到她扇一个女同学的耳光,那个女生鼻血流了下来;初中则基本没有体罚了,最多就是用尺子打手心,但是通常有抄写作业。即使到现在,我想到我当时深夜在那小小的灯光前发疯了一样的抄写,一边在心里骂老师的场景,仍然是不寒而栗的。而现在,高中,有过喜欢讽刺挖苦人的班主任,而现在的班主任很温和,凡事讲原则讲道理,但是她们对我们基本连惩罚都没有了。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如小时爸爸会打我,而现在不会。因为原来,孩子们太过弱,太过小,太过不会维护自己的权利。这并不是说老师与家长都是恶意的,但是你有没有被爱你的人不尊重的经历?
二
我是看着郑渊洁的童话长大的,虽然我不能说受到了多大的影响,但是我知道了很可贵一件事——你可以挑战权威。
他的老师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他说:“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中,在我们的学校制度中,能允许多少这种挑战的出现呢?
高一的时候我们留了一片议论文,是某高考作文题,题目本意是让赞扬“最美司机”的,我却写“文以载道”,文章应该以针砭时弊为目的,而不是为当政者背书;应该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而不是单纯赞扬个人精神和职业道德。我当时说的是真心话,当时我很认真的在想如何去写,从周日晚上想到周一凌晨,竟突然觉得这个题目没什么价值,便直接转而批判作文的出题了。
当时老师表示理解,然后批评了我,她说我很有思想,然后说千万别在高考写这种作文。而高二的语文老师则说我应该发扬我的长处,高考作文阅卷到时阅卷老师批阅分数有重大分歧的话,卷子回到阅卷的组长那,那样就不会那低分。而现在的语文老师,则不管我这一套,即正常打分,不写评语。但是我每每作文分数比别人低,必然不服,必然不停的想办法拿高分,那这“文以载道”的毛病就被纠正过来了。
后来我想明白了,上学时是为了什么,高中是为了什么,就是高考,这其实是唯一目的。高考考得好,你三年即可被承认;考得不好,就等于你没有这三年,没有这个机会。
三
我们现在的教育系统,就是标准流水线的生产工具,所在意的,就是统一的指标。学校就如一个大工厂,而将一个个学生支撑统一标准化的零件,供给这个社会机器,使这个社会机器得以运转。除此之外,其实并没有脉脉的温情,而机器就是机器。
而我们知道如果一个零件没有达到验收的标准,他就是次品。他不能回到原来的状态重塑一遍,他的命运就此毁了,因为他不能为社会机器所用。我看王鼎钧先生的回忆录,他提到一本书《战废品》(War Trash),我想把这个词借用过来。“考废品”,这就是一群人的写照,应试教育成就了一部分的人,也毁掉了一部分人。他们不被社会的标准所接纳,但是他们也没有其他的希望,便被迫碌碌庸庸一生。
我们更清楚,没有哪个标准化的零件是不可以被替代的,而这就是现实,我们培养出来的零件,从一开始,失去他都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教育,缺乏把一个个人当成一个个体来尊重的理念。它不认为每个人士独一无二的,他不认为每个人是无可替代的,它没有把个人当成一种价值,而是一种成本。所以,粗暴的流水线式的教育,为了不断减少成本,增加产量。而不是精雕细琢出来每一个不一样的人。
四
我读过一本民国时期的小书《怎样读书》(亚马逊商店的公版书),在章衣萍先生的文章里,讲了这么一段话:
“吾國自淸代光緒變政,設立學校,同時年級制也輸了進來,年級制是以教員為中心,以教科書為工具,聚智愚不同的學生於一級,不問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同時學一樣的功課,在一個教室內聽講,聰明的人嫌教師講得太慢。呆笨的人嫌教師講得太快。聰明的人只得坐在課堂打磕睡,看小說!混時間! 等着呆笨的人的追趕,呆笨的人却整日整夜的忙着,連吃,睡覺,如廁沒有工夫,結果還是追趕聰明人不上。所以有一次胡適之先生同我們一班小朋友說笑話,“你們也想進學校嗎!我以為學校是為呆笨人而設的,對呀現在所謂年級制的學校,的確是為呆笨人而設的。一本陳文編的“算術”聰明的學生只要兩個月就演完了。學校裏偏要教上一年半載,一部顧頡剛編的“初中國文。”聰明的學生只要半年就可讀完了。學校裏偏要教上三年四年。况且在同一時間內,一定要強迫許多學生聽同樣的乾燥無味的功課,所以有時教員正在堂上津津有味的講“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學生的頭腦裏!也許竟在想,“賈寶玉初試雲雨情,”“景陽崗武松打虎。”……”
当年的教育家和学者就看出的教育问题现在非但没有得到解决,还愈演愈烈。
所以在回答问题之前,我其实是想请问一下这位父亲:您想让您的孩子怎么样?
如果是追求知识,或是希望他快乐的度过一生,不担心他以后如何在社会立足,那么学校真的不是一个好的地方。我国的教育系统从来没有把传授知识当成主要目的。
如果是希望他以后有个好工作,希望以后稳定,担心他以后如何在社会立足的话。那请您老老实实的把孩子送到学校去吧。因为,我们的社会,还未给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留有一席之地。
当然,即使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繁荣,不是因为“零件”而成就,我们仍然希望孩子哪怕是安稳过一生也好。
五
最后还想说一点,请不要把所谓的“素质教育”寄希望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因为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除非社会有所改变,否则单凭科技的推动是不可能的。
“关键问题似乎在于,在技术变革和使之成为必需的社会变革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造成这个时间差的原因在于:技术变革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所以很受欢迎,且很快便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也就容易遭到抵制……我们将会看到这一平衡问题已经在人类历史上反复出现,并在今天由于我们的智慧无法赶上人类日益增长的只是而出现的更为频繁、更为急迫。”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