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无意中参加了一个微信互动的论坛,嘉宾是“石榴婆婆背后的男人——馒头大师”,来谈谈“石榴婆报告”怎么做起来的。石榴婆大家也许都知道,微信公众号达人,专门写国外八卦和时尚等等,传说中的篇篇10W+。原来是时政记者,后来可以善用自己的媒体资源,辞职专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馒头大师,我一开始不知道他是石榴婆婆的老公(后来知道了就特别感动),偶尔参与石榴婆报告的运营。
行外人听热闹,我这种纯属打酱油的,很多时候根本连“感同身受”的资格都没有,但听着听着却很入迷,我们自始至终是看不到馒头大师的脸的,但他说的话一直都很有温度——就是那种,听着一个媒体人聊起自己太太做了一件很热爱的事情,自己也蛮开心,很温暖很亲切的感觉。
主持人有一个问题是问“最受欢迎的那篇文章是怎样生产出来的”。馒头大师想了很久回忆起石榴婆写的一个关于众女星参加一个晚宴的报道。说有一天,石榴婆给还在办公室的他打电话,说“你今天能不能早点回来,有个推送很重要”,馒头大师回家后,看到她桌上放着西游记,水浒传等等,她说“她要把那个晚宴写成像水浒西游那样的”,然后“我俩就两个人一句一句的一起斟酌”,“抱歉大家可能只能脑补我们的生产方式不过就是两个人,一对夫妻档,就在一个小作坊,磨着磨着就做出来了。”当时我确实可以瞬间脑补这个情景,然后莫名的感动起来。
夫妻档,有多少人梦想过,有一天,当你老了,你有一份小小的事业,它的名字叫做“夫妻档”。
有一年我们去了台南,住在神农街,背后是金华路。那几天台南下雨,我们的旅程基本上都是睡午觉,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和老房子窗户的吱吱呀呀。有一天晚上,我们穿过巷子,就在金华路边上吃一家无名的锅烧意面店,点了锅烧面,鱼松饭和冷豆腐。一旁是马路机车的声音,一边是店家的当口和店家为食客开的大风扇。风扇的风和雨后的闷热的夏夜总是绝配,还有灯管白炽的光和锅里生气的蒸汽。我一边吃面一边看到店家一家子,男孩二十出头,父母善良老实,三人默契,安静,而勤快地合作着。我呆了好一会,人生其实盼些什么呢?
有太多的电影场景呈现过“夫妻档”,虽然大多都是一个大布景里面的小配角,比如是很穷却很开朗的男主角的家啦,很颓废的宅女通常都是那么一家店的寄生虫啦,高大上文艺一点的就是一个提琴家和一个钢琴家忽然来一段合奏啦,悲伤一点的像《黄金时代》里面萧红和萧军一会儿是合作一会儿又来一些文人酸腐小较劲啦,矫情一点的还有《等一个人咖啡店里面》周慧敏年轻版和男主开了家咖啡店然后男主就在雨夜里撞车死了(桑心桑心)。但通常的通常,因为“夫妻”本来就不会成为电影喜欢呈现的主题,所以“夫妻档”很少成为主角。现实里的“夫妻档”也面临很多问题,我们最常说的话就是“麻烦你不要把工作带回家里”,但如果是“夫妻档”,那岂不是天天都要一起聊工作?
然而你想一想,石榴婆和馒头大师,锅烧意面店的老板和老板娘,想想一段人生,和你最爱的人,经营一份会在世界上留下脚印的事情,好像总还是美好的。
想起有一本在香港看过的书,就叫《夫妻档》,记录了七对老店夫妻的故事,嘉乐冰厅、德昌泰米铺、美华时装(旗袍店)、和平眼镜店、快乐印刷公司(印刷店)、长虹摄影(影楼)和骐隆美食(大牌档)。林奕华在荐文里面写的是:
啡白的《夫妻档》告诉我们,现实中有很多“二人世界”比同名剧集还要老而弥坚——选定了伴侣和与他一起经营的生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便不只是虚话,而是实践。
经营一份事业,可能只是两个人不断寻找人生理想交叉点的一种载体。我们应该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载体去实现这个“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愿望吧。
狐狸和麦先生结婚的时候有一份结婚清单,类似人生理想之类的。当时结婚太早,连晚婚假都没有拿到,头脑大概也不清楚(警戒警戒,早婚需慎重)。但在那份清单里面,麦先生确实写了一项:“37岁前,我们要拥有一家我们俩的店”。时间一晃就过了那么多年了,37岁好像不是很远的事了,而他们的“夫妻档”,连个影子都没有。到了最后的最后,我们只能叹息一句,“经营一段婚姻都不容易了,还弄什么夫妻档啊”。
但想想也不行么,想想,不是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