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任务起码具备三个属性:what(何事) ,why(为什么), how(怎样做)。
所谓“三思而后行”指的就是在任务开始前思考这三方面的内容,任务的内容与原因在任务出现时已是不言自明,因此“思”的多是方法,即how。
举例:
今年你接到公司给的目标:年内,要发展100个新客户。
你一算,我手下5个员工,那好,每人领22个任务,一共110。多的10个以防万一,这不就完成目标了吗?
这样算找到任务完成的方法了吗?其实不是,这样做只是拆分了任务而非分解任务。
任务分解是要把目标分解到可执行的任务。找到做事的方法也是要把一项任务不停的细分,拆解,越具体越好,直至每个小任务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
回到上面的案例中,怎样才算把任务分解至可执行呢?
你的目标是今年拓展100个新客户,那怎么获得啊?主要是靠“拜访潜在客户”。假如根据过去的数据,你的团队把潜在客户变为客户的转化率是5%。
那算笔账,你的5名员工,每天需要打10个陌生电话,拜访2个潜在客户,并同时跟进2个转化中的客户。
你看,把任务分解到这个份上,你的团队就可以马上动手干活了。过程中,你作为领导,还要进一步分解任务。
比如,观察谁打电话的话术比较奏效,把他的经验和其他同事分享;再比如,行业里正在发生什么变化,什么样的客户比较容易被说服,你要为同事指出工作重点;再比如,有没有新的能人可以引进团队;再比如,怎么把客户的意见反馈给产品部门,期待未来的改进,等等。
那么任务分解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改掉我们的拖延
- 所谓拖延在我看来有两种:
拖延着不开始
拖延着完不成
针对前一种在文章《第三章 管理 2 及时行动》中有提到,有兴趣的可以去参考。我们这里重点说第二种,拖延着完不成。
拖延着完不成的原因多数在于计划制定的可执行性不够强,或者不切实际。比如妄图用一个星期读完一本你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书,如英文原著;再有健身,很多人希望自己今天进入健身房,明天就可以有六块腹肌,最起码要让别人刮目相看。这些情况都是不接受现实的表现,而制定详细的计划,步骤可以让自己变得踏实、现实。
二、让不可能变得可能
埃隆·马斯克大家比较熟悉的是他的特斯拉电动车,其实他还有其他的生意。比如他的火星殖民计划。
他的目标是用宇宙飞船每次携带200位乘客前去火星,旅行的时间将会在80天左右。通过大概20-50次的火星运输,能在火星上建立完全自给自足的城市。预计40-100年后,也许会有100万个人类在火星上生存繁衍。
这个计划起初听起来很疯狂,会觉得根本不可能完成,但埃隆·马斯克就是通过一步步分解任务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以下是他的分解:
去一趟火星最根本的问题是解决资金。如何降低成本呢?
第一步,让火箭可以重复使用。埃隆·马斯克2002年成立了SpaceX公司,2015年底就实现了火箭发射以后的再回收。
第二步,在太空轨道上,对飞船进行补给。减轻火箭的负担,降低成本。
第三步,在火星上制造燃料,让飞船能够从火星返回地球,这样返程的燃料就不用从地球上带了,又降低了好多倍发射成本。
第四,使用正确的燃料。埃隆·马斯克认为甲烷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甲烷在火星上制造起来相当容易。
这就是任务分解的巨大好处,它可以让我们把一项听起来不可能的任务变得可能。生活中我们遇到的问题要比火星殖民计划简单很多,比如读完一本书,学会某项技能等,而要学的这些东西往往又都是有参考资料的,所以何不从分解任务开始让自己踏实、现实、有耐心的去学习,去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以上内容参考罗胖逻辑思维第五季《任务分解》;《把时间当做朋友》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