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人与禽兽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梦想。梦想可大可小,具体如一日三餐,宏伟如人国家民族解放。人因梦想而高贵,生命因梦想而光荣。
但是梦想在更多时候,应当是一件私密的事情。我的一个朋友在一家大型苗圃做植物组织培养工作。组织培养是一门很神奇的技术,一片从植物下面摘下的叶子,剪成几个小碎片,然后放在盛有琼脂的容器里,小碎片就会变成一棵棵幼苗,这些幼苗长到一定大小,再进行切片分割,切割后的组织碎片,可以培养出更多跟母株一样的植物来。总之,这是一个以几何级的速度繁殖植物的好办法。
这些幼苗从一粒小碎片变成一个可以出售的盆花,中间要经历好几次炼苗。起初,刚扎下根系,长出叶片的幼苗要放在昏暗的培养室里,不仅要控制好温度湿度,还要控制好光线,几天后,又要把幼苗搬到温室里,逐步加强光照,开始浇水,再接下来的数天里,要平稳地降低温室的温度和湿度,让幼苗适应更低的温度,更接近室外的空气湿度。
大概十来天以后,工人们就会把花苗定植在花盆里,放到室外。这时候的花苗已经完成了炼苗的全部过程。
我问朋友,为什么不尝试减少工作环节,就算一部分花苗适应不了环境而夭折,但从时间和成本的角度算,也是值得的啊。朋友说,他们现在的做法已经是反复实验过的最优化方案。中间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减少,炼苗的时间节点,也无法再进行缩短。
植物都喜欢阳光,但是过早地把一棵幼苗置于阳光之下,反而会害死它。
其实不能太早见光,太早经历风雨的,不光是植物,与之类似的,还有梦想。
从幼年起,我们受的教育就是有梦想就要说出来,说出来的梦想,会到得众人甚至上苍的佑助。
但事实未必如此。经常挂在嘴上反复念叨的梦想,反而更难成为现实。而守口如瓶,一门心思行动的人,往往能不声不响成就大事。1926年,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库尔特·勒温发现了这一有趣的心理现象,并把这种现象称为替代效应。他发现,说出梦想之后,人们会程度不同地产生错觉,认为自己已经朝着梦想跨出了一大步,久而久之,甚至会出现梦想已经部分实现的满足感。这样一来,在周围人们的夸赞或者嘲讽之下,梦想的持有人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动力,面对当初的梦想,他的实践度不断下滑,最后,大部分人都会放弃原有的梦想。
国外有人做过这一样实验:63个人分为4组,要求每个人写下他们各自的目标, 然后让两组志愿者尽可能地把梦想说给其他人,而另外一组,则要求在梦想实现前守口如瓶。在实验中,这两组实验者都被告知,实验不强制结果,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停下来,可以放弃。
接下来每个人有45分钟来实现梦想,结果那些不泄漏目标的人平均工作了整整45分钟, 那些宣布目标的人们平均工作大约33分钟后就放弃了。事后的访问表明,过早将梦想广而告之,有如在轮胎上扎了个小孔,随着时间推移,泄气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人的大脑有一套天生的奖赏机制。当我们完成一项任务或者跑完一场越野长跑,大脑就会分泌出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它能带给人明显的愉悦和满足感。与此类似,成就感的产生,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就是这种在这种机制的驱使下,一个人会本能地寻找能得到自我奖赏又不需要过于努力的事情来做。当一个人确立了某种梦想,他会不停提醒自己,必须付诸行动,而更多的时候,大脑中比较本能的部分会向他暗示:去幻想吧,去听听别人的赞许吧,怎么舒服怎么来,先不用考虑梦想成真了!
这就是事实。一个人明明是在原地踏步,却会产生梦想已经越来越近的错觉,背后的成因就是急功近利性的自我暗示。
千万不要以为你有多理智,也不要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多么善于思考。其实从爬行类生物进化到现在的万物之灵,人类的大脑经过了漫长而剧烈的升级更新,但对大脑而言,和情绪、欲望息息相关的感性模式仍然是基础性的运作模式。虚假的满足感、行动受挫的沮丧感,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进而人为降低梦想实现的可能性。
梦想是用来实现的,不是用来说的。
那些不事声张就把事情办了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保护并实现梦想的人。
所以,人一定得有梦想,但有了梦想之后,请一定不要声张。你可以把梦想写在记事本上,经常温习,并做出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梦想的树才会越长越高,至于开花结果,就交给时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