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老先生的书,其三大教育思想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大思想均来源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家杜威,脱胎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这些理念,在他本人留学归来近十年的躬行实践中逐渐进行了传承和创新之后的定论。生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什么样我们就教成什么样,将做和学结合起来教都是很顺心如意的做法,有什么问题吗?总是觉得还有不踏实之处,就是感觉在陶行知的思想里确定了教育的边界,就是生活需要啥我们就教给啥,以生活为边界,没教到的要教齐,多的也不需要教,这样的一个界定就是教育的全部。那么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生活也是时时在创新的,如果只是在教既定时空里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是不是一教出来就会是过时的,再怎么教也不会赶上进步的速度,即便是学的好的学生始终也是在追着时代的脚步后面发展,而断不会培养出引领时代发展的先行者的。
而另一个代表性人物斯宾塞说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这一个思想将教育又带入另一种境地,就是说教育是为未来完满的生活作准备,而不是眼前现有的生活。他主张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学校教育应以科学知识为主。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又有了极大的超前性。也就是说教育不在基于眼前的生活,而更多的是为了遇见未来,为迎接未来而学,可以想见教育会带来机械的读书,抽象的学习,想象着理解等情形。
哪一种更好呢?也许两者之间,教育源于生产生活,又高于生产生活,毕竟社会在飞速发展,而具有了对现实生活的丰富体验又能充分预料未来变化的受教育的人,是理想的社会人,这样的教育是理想的教育。
具体到我们商贸类学科办学, 常见有些老师会说商贸专业课程难教,朝夕间更改,不好教不能教不愿教,从而忧虑重重,似乎在等待哪一天变化小起来之后,才能真正下手用心的教。实际上会有这一天啊,答案不言而喻,是不存在的!那么我们怎么看,我觉得其实任何变化都基于现实的基础,试想一个连当今社会的现状都不了解,对现实生产生活无从说起的人,如何有能力去面对未来,拥抱变化呢?于是最对的做法,就是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摸个底掉儿,之后不停止探寻的步伐,交给学生持续学习不断创新求变的思维方式和一套方法论,那么不管未来将面对的是哪一种变迁,这一批孩子都能够及早应变,成为最快转身,迎头赶上的那一小撮。在这个过程中,最要不得的是就事论事的教,而是教会其做事的技巧,将一套方法论借助于眼前的事情教给学生,期待他们能顺利的进行变迁,在未来已来时成为最早最快的前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