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8日(九月廿十) 星期三 晴
看了一个由刘涛和沈腾演的小喜剧《话癌》,说的是男主得了很奇怪很严重的病——话癌,命不久矣。这种病特征是,你的生命长度是由你剩下的话字数来决定的,你的每一句话的字数,都被倒计时在你的生命中。经医生诊断,男主的生命现在就只剩了39个字。于是,回到家跟妻子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就像我看这部小品,从中看到的是在家庭中因缺乏共处、沟通导致的关系僵化。剧中女主哭诉:“每天你不是抱着手机,就是盯着电视,从不多看我一眼!”
我们调侃的夫妻俩躺在床上背靠着背刷手机,刷完在微信上互道晚安,然后睡觉。这已经不是笑话,而是真的生活。通讯的便利,媒体的发达,让我们享受快捷生活的同时也忽略了语言交流的必要性和温度感。
我从教育者的角度看这段视频,一下子就想到了“隐形留守儿童”这个词语。
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没有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孩子们。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或别的原因远走他乡,孩子们迫不得已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百度上显示,我国现在留守儿童约6683万,包括城乡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比英国人口的总和还要多。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中57.2%的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这样的现状得到了国家、全社会的关注,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对留守儿童都有了足够的重视,我们在学校对留守儿童都有相应的帮扶政策。
但是,今天我不想谈他们,我想谈谈“隐性留守儿童”。
我的理解,“隐性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也在家,但是忙于工作或其他打事,对孩子无暇顾及,让孩子处于情感的“留守”状态。这样的孩子们,他们的家庭情况看起来很完美,有父母陪伴,衣食无忧,但是,他们的成长却没有得到真正的陪伴和足够的关爱。于是,悲剧一件件上演。
比如这些天霸屏的“校园产子”事件,屡见不鲜校园欺凌事件。很多涉事的孩子家庭看起来都很完美,可是却成了悲剧的制造者或无辜的受害人。为什么?
因为“话癌”,因为家庭良性沟通的严重缺失和畸形。
在我们成人的世界里,家庭缺乏沟通可以用大吵大闹来解决,比如那个喜剧小品中的女主歇斯底里,摔东摔西,但是我们的孩子们呢?他们没有资格跟父母平起平坐,讲道理,讲诉求,于是,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内心的困惑和不满。
他们会找认为靠得住的“朋友”,却在不知不觉间滑向错误的深渊;他们会找认为可以忘掉烦恼,忘掉忧愁的方法,于是踏入毒赌黄的不归路。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事情的结果,为孩子惋惜痛心。殊不知这些悲剧都可以避免!那就是,坐下来,陪陪孩子,不要让“话癌”害了自己,害了的孩子。
患“话癌”的家长都是“惜字如金”的,舍不得跟孩子多说一句话,仿佛说多了真会一命呜呼。有的是忙忙忙,在商场、官场口若悬河,回到家闭口不言,说是“金口玉言”毫不过分。
这样的家庭造就了“隐形留守儿童”,这样的孩子看似有家,却没有与家人共处的美好时光。今天孩子得奖了,没有人与他分享成功的快乐;明天跟同伴发生矛盾了,没有人听他诉说冤屈;他心里的小秘密需要永远藏在心底,因为没有人在意。一个人最伤心的莫过于被忽视、被遗弃。在孩子心里,跟爸爸妈妈没有沟通不就是被遗弃吗?
是的,你很忙,你很累,你懒得说话,可是你知道吗?孩子的心灵是干涸的土地,需要时时的浇灌和呵护。你的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轻轻的爱抚,足以让孩子的心灵展开娇艳的花朵。可是“话癌”家庭却让冷漠摧毁一颗颗幼稚的心灵。
对于孩子来说,他需要的不是多得数不过来的玩具,不是豪华的房子,是爸爸妈妈随时的陪伴和理解。有爸爸妈妈在,哪怕只有几平米的栖身之地,他们也是快乐的。
“话癌”家庭,再大的房子也是旷野和墓场,因为那是葬送孩子和自己的不二之处。
我们,该审视自己是否“话癌”患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