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5日,我们来自陕西陇县实验中学的一行五人,可谓行程万里,来到了我们学习共同体的根基之地——上海,参与了我们这一场精彩纷呈的学共体研修活动。
今天是活动的第一天,但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非凡,收获颇丰。
早上我们聆听了陈静静博士和郑艳红老师的报告,高屋建瓴的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这让我们深切的明白:课堂要转型,就要让学生的深度学习真实的发生并展开。
以前我们的课堂追寻教师的精彩,我们现在的课堂要转变成学生学的精彩。
反思我们的课堂实际,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的研究方式就应该是,每一天扎扎实实地在课堂上,引导孩子更好的学习,让孩子能呈现出一张张灿烂的笑容,让他们每一天用心的学、自主的学。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聚焦以儿童为中心的世界,发展他们的思维,才是我们教学的关注重点。
为什么我们的课堂不能调动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键就在于我们是以成人的世界为中心,以成人的思维衡量学生的接受力,不以儿童的内心发展为中心,没有进入学生的微观世界,探寻他们的真实学习真相。就比如,我们在引导学习文言文《论语》,我们大多是以我们成人的思维,衡量对论语的理解及解读,总觉得知识内容很简单,对于文中简单的一些“之、乎、焉”等词忽略或简单讲解一次,从成人角度觉得没问题了,但没能从孩子们的角度思考,他们会了吗?都会吗?其实,学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真真实实的学习并没有发生,并没有达到学生对文本的深度学习与理解。我们课堂上教的聚焦点要发生转变,我们老师观课的关注点也要发生转变,从关注一个学生的表面世界到关注他的内心世界,才是课堂观察的关键点。当我们在课堂上去观察学生的时候,我们的学习的真实发生,就不会再成为一种空洞的概念。
下午我们按学科分成小组,开始了从陌生到熟悉的破冰之旅,每个小组发挥集体智慧,精心设计小组图标、学习计划及所要达成的愿景,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共体学友们集思广益,睿智呈现不断。
下午聆听全国著名的语文专家孙绍振的学科建设讲座。他的讲座从古诗、散文、小说等各种文体为例,为我们讲解文本解读的真谛。
从孙老师的讲座中,我以自己十多年的工作经历,深刻的体会到,文本的解读要有老师自己对文本深刻的挖掘与体察感悟,文本的内容在表层,表层为文本基本内容;文本之生命是情感脉络即文脉;文本的形式为语言艺术。情感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的产物读者心灵的感悟才是关键。
文本解读是教师必修的一门课程,素读文本是第一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就像钱梦龙老师教《愚公移山》一样,做到“深、广、细”,像肖培东老师教《春酒》一样,品到了文本中语言的“醇、香、美”。这才是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因为学习共同体,我们相聚在一起,因为我们有着相同的梦想,我们一路同行,因为我们对课堂有期待。学习共同体,让我们一起协同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