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众号,文责自负。
文/清芦花花
记录,是为了留存,多少年后,成为珍贵的记忆!
公开写作,则给记录增加了新的驱动力。
当我又一次开启阅读这件事的时候,记不清是第几次了,三次?五次?
🦢
第一次,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主动看的书,是学生时代的课后阅读,作为课本规定之外的补充阅读,并不强制。
大部分同学都不会主动看,而我总会留着,即使搬家的时候,也会随我迁移到新居安家落户。
想着以后总会看的,说到这里,是不是以为又没有看,像收藏的纪录片一样在角落里落灰了。
这次不同于以往,看了,只是时间太久远,看的内容,已经没有一点印象了,这就是没有记录的弊端,太遗憾了!
🦢
第二次看,看的是祖国大好河山,从中考,高考的千军万马中冲出来,来到了大学时期。
这时候,终于从规律枯燥的题海之中挣脱出来,此时,深深认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想要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恰恰好,专业是旅游管理,这下可谓,鱼入大海,可尽情遨游了,又刚巧,在家门口上学。
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满足了我亲近历史的渴望,兵马俑,碑林,钟鼓楼,陕西历史博物馆,华清池,骊山。
相信吗,这些都没有花钱,作为在校学生,用一个近几年很流行的活动——研学游,完成了一次穿越历史的奇妙之旅。
学校组织的,所以也感谢国家的好政策。
还有,和同学们,坐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一路嘻嘻闹闹驶向重庆,这座美丽的山城,从高高的电梯上去,又是街道林立,高楼大厦,让从小生活在关中平原的我,大开眼界,切切体会到了何谓“山城”。
毕业之后,有了更成熟的思想,对世界更加好奇,敬仰在古今历史中享誉盛名的名人大贤。
读过《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知行合一 王阳明》《帝王师 刘伯温》,看过居里夫人,伽利略,爱因斯坦等等名人事迹。
🦢
第三次看,这时候已经是真正的社会打工人了,体会了生存的不易,屈服于现实,面包与牛奶占据了大部分思维,除了工资,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增加钱包呢。
“睡后收入”获得当时大部分关注,理财类书籍成为新宠,《富爸爸穷爸爸》系列丛书,《小狗钱钱》《穷查理宝典》 《聪明的投资者》等等。
当然,理论和实际还是存在差异的,面包吃多了,也会腻,乏味,枯燥,此时思想中有了另一个不甘被压制的灵魂。
又从《刀锋》《月亮与六便士》《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小王子》看出来,即使羁绊于现实,内心深处也总有理想的星光在闪耀。
到这里,我突然有一点灵光,以为早早遗忘在记忆深处的书名,居然顺手就写出来了!
但是脑海里一片迷茫,看了什么,全都忘记了,现在只能朦胧记得一些片段,不敢提书中的内容,唯恐张冠李戴,引人发笑。
看过的书当然不止这些,书单,随着换手机已全部丢失。
🦢
恍惚有一种,头脑空空,看过的书,走过的路,写过的感想,都没有留下的错觉,甚至埋怨自己,为什么性格内向,没有展示的勇气。
怎么能丢了长年累月,千辛万苦看过的书,记下的感想呢,哪怕是为了炫耀,让未来的自己自惭形秽呢。
现在的我,想不起20岁的自己,有什么值得怀念的事情,如果我20岁开始写作,是否会不一样。
想不起10岁时的自己是什么样,我的日记再也找不到了,伴随着几次搬家,丢失的不止是日记,还有小时候的回忆,有一种时光流逝的恐慌感。
越是如此,更加坚定了,我写作的决心,不为其他,只为记录,写下来,记录就有了价值,好像时间都走的慢了下来。
🦢
当然,现在也大可不必这样担心,当我写出之前读过的书名,就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恐慌也早已悄然飘走。
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深以为然:
读书不是为了刻板的记忆,而是提升自我认知,脱离愚昧无知。不知你有没有这种印象:早年读过的书,会在特定的情景下,浮现在你脑海中,帮你解决当下的难题,或是给你独特的体验。
是的,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不会全部忘记,而是尘封在记忆里,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它会穿过你的血肉,融入你的骨髓,塑造你的气质,改变你的容颜,浸染你的品质,提升你的修养,丰富你的德行。
有一次,去见一位阿姨,因为是首次见面,都会有个第一印象,她突然冒出来一句,看着挺文艺的女娃。
我把它当成最好的评价。
看过的书,走过的路,真的化成了血肉。
🦢
写作,在于记录,更为了留住我的好奇心与童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很多时候我变得淡漠了,漠视很多事物,我在找回那个小时候被形容成“十万个为什么的小女孩”。
现在看写作类书籍,为了更好的记录,更为了学习,那种时光流逝什么也没有留下的担忧,也在一点点消散。
可能还比较年轻,更认同脚踩地面的踏实感,虽然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会融入血肉,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但记录更能让它化为实体,成为永久的记忆,安抚我漂泊的心灵。
写作,记录,也将成为永恒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