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里仁篇第三则。
1、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wù)人。”
2、傅佩荣译文
孔子说:“只有行仁者能够做到喜爱好人,厌恶坏人。”
“仁者”即行仁的人。仁者择善固执,没有偏私之心或其他顾虑,所以能够对好人和坏人都态度适宜。
为什么行仁者可以做到这一点呢?因为他没有私心。行仁者择善固执,绝不会为了其他原因,而喜欢或不喜欢谁,也不在意对自己是不是有利,而是这个人好就对他好,这个人不好就对他不好。
如果这个人不好还对他好,就是姑息养奸;这个人好却对他不好,就是缺乏正义。孔子认为行仁者没有偏私的心,但由于人性有其弱点,所以行仁是很困难的。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不单是在饮食口味上,更是会在与人交往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准则,挑选自己喜欢的或者厌恶的。孔子说只有仁者“能”对人有喜好或厌恶,主要是仁者本着一颗毫无偏私的公正之心,他所做的好恶判断是正确的。他的好恶,不会被一己之私所蒙蔽,因此能真正分辨出人的品格特征,喜欢好人、厌恶坏人。
仁者是稀少的,所以这则也是要警示我们,在做出自己的厌恶判断之前,先审视自己的心是否藏私、标准是否有误。而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还有私心,所以一定要审慎多思,不要轻易对别人下论断,不要轻易否定别人。
4、弘丹学习心得
“里仁篇第四”主要讲的是“仁”,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何为“仁”,如何“行仁”。傅佩荣老师解读这章的“仁”为人生正途,人生正途的具体内涵是“择善固执”,那何为“择善固执”呢?百度百科的定义:所谓“择善固执”,就是指认定目标不放弃,坚持不懈。它是圣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真知睿智的勇气。择善的前提是分辨善恶。若要择善,必先知善,而知善以良知为源头,以习知为开展,然后可以推到下一步,就是具体如何择善。
我总觉得即使读了这段话,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有点“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此生”的感觉。怎么样算是“仁者”?在生活中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仁者”?
仁者择善固执,没有偏私之心或者其他顾虑,我觉得人很难做到100%的公正,而且,“公正”本身也是比较难下定义的。傅佩荣老师在解读时,也说道:由于人性有其弱点,所以行仁是很困难的。
此外,人本身就是非常复杂的,人有很多面,并不是只有“好人”和“坏人”这两种人。小时候,看电视,总是会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看到坏人的角色出现,就讨厌的要死。即使长大了,看电视剧也容易用“好人”和“坏人”简单分类,而忽略人性的复杂性。人性是很难讲清楚的。好人也会做坏事,坏人也会做好事,并不是说坏人就是十恶不赦的。
蒋勋在《细说红楼梦》时,讲到,曹雪芹超越了人只有“好人”和“坏人”的分类,人是处于“好人”和“坏人”之间的。红楼梦中没有完全的好人坏人之分,曹雪芹没有将一个人描写的多么完美。世界上没有完全的好人也没有完全的坏人。
我觉得这句话可以这么注解:孔子说:“只有行仁者能够做到喜爱人好的一面,厌恶人坏的一面”。
5、都市隐居人解读
@都市隐居人对《论语》八佾篇第二十四则的解读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卫国仪邑的封疆官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有贤人到这里来,我没有不求见的。”弟子们为他引见了孔子,出来后对孔门弟子说:“学子们,何必为你们先生失去官位而担心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天意要向天下传道,这是要用你们先生做木铎来警示世人。”
木铎,金口木舌的大铃。古代天子发布政教,先振木铎来警示民众。
这个卫国仪邑的封疆官员显然是个隐居的贤人,还很能说话,请见孔子还不忘介绍说凡是贤人经过都要求见,搞得孔门弟子们不引见都不好意思。不过他见孔子出来后的话更有意思。虽然人世间的君王没有给孔子官位,但是天已经给了他重要的位。天下失道,天要孔子颠沛流离周游列国,是让他这样少数明道而又愿意努力传道的人尽可能地扩大影响范围,给天下尽可能地留下道的种子。就像佛祖、基督、穆罕默德这些传道者,都是没有或者放弃了显赫的人间官位,周游四方来传道的。
找到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得到了上天赐予的官位,人世间的职位又何必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