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论语70】里仁篇第四则

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里仁篇第四则。

1、原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2、傅佩荣译文

孔子说:“只要立志行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志”是要以行仁作为目标,也就是立志行仁,努力择善固执,这样自然不会做坏事。

“仁”包含人性向善的“善”,孔子以“仁”字来总括人生应有的价值取向,其中第一步即是去恶从善。由于“仁”不完全等于“善”,所以孔子的说法并非同义重复。立志之后还必须学习如何择善于如何固执,而这些正是孔子教学的重点所在。

“仁”字本身就包含配合生命的动态开展过程。换句话说,善是名字,或是形容善人,善事,它是静态的。仁是动态的,我们常常在前面加个“行”字,原因即在此。

所以“仁”不完全等于“善”,但其方向是一致的。仁就是指向善、择善、至善,但两者不能画等号,仁还包括“向”、“择”、“至”的过程。简单来说,善人是行善之人,仁者则是“知道”为何要行善的人。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孔子认为,如果真的诚心向仁德修持的话,就不会有为恶的事情了。上一则的“仁者能恶人”,恶字当厌恶讲,是明辨是非原则的意思。如果一心向仁,心中就有了尺度,反应到做事的准则上,是要做好的事,而不是作恶。在这样的思想下,虽然行好事结果不一定完全正确,但绝对不会有罪恶。想起一句话“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要加一句的话,则应是“怀仁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4、弘丹学习心得

上一则,我们讲过,人性是复杂的,没有完全的好人,也没有完全的坏人。所以,这一句“只要立志行仁,就不会做坏事了”,我觉得是比较绝对的说法。

首先,立志和实践是有差距的。一个人可能志向好远,但却很少行动,这样的人现代社会有很多,比如“眼高手低”的人。所以,一个人有了高远的志向,如果他不去行动,那还是零。“立志于行仁”也是如此,一个人立志行仁,如果他不去行动,那也是无济于事的。这也是为什么“知行合一”很重要。

此外,即使他是知行合一的人,人是复杂的,人所处的社会也是复杂的,即使“立志于仁”,也不能保证不会做坏事。只能说,做坏事的概率会减少,而且,做了坏事会自责和反省。

再说,人还会犯无心之过,有时候无心之过也能酿成大祸。

所以,绝对不做坏事还是很难的,但是一个“行仁”的人,肯定做坏事的概率会小很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
    弘丹阅读 1,872评论 1 7
  • 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
    弘丹阅读 1,747评论 1 5
  • 五一前夕本人所在公司的市场策划中心集中开了一个关于热点营销的内部封闭会议,针对市场热点敏感度、舆情分析以及相关热点...
    StayHungry阅读 545评论 6 1
  • 文/资sir 一、 阿晨和阿宝是在初中的时候成为很要好的朋友的,学校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地方,两个人可以不管对方的家...
    芝麻油儿阅读 1,336评论 17 43
  • 风过时 墙头草 摇曳多姿 浅笑轻吟 生命的舞蹈 多么炽烈 风停了 只剩下木然空洞 无比乏味 盼风来 等风来 宁肯被人误会
    米苏闻阅读 367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