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70——探索门之匙
在你探索自己领域和信念的不同角色时,愤怒、委屈、失望三种情绪有助于打开你探索的大门,因为你们已经知道,他们背后的正面动机。是这样吗?
也许,每个人看到这句话时,都会有这个疑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细细分析一下,确实有一定道理。我的见解就是,在自己探索领域和信念的每一个角色中,只要真正厘清了愤怒、委屈、失望三种情绪的正面动机和成因,自然而然也就把问题解决了。在一次与朋友一家吃饭时,朋友妻子说“在年青时,我们两个人几乎天天生气,老公就象一个木桩一样,天天围绕着生气。什么愤怒、委屈、失望交织着全有。真是一种痛不欲生、苦不堪言。”到在怎样了呢?她说“也没有想过什么探索、接受、坚持、假设、操纵、局限性、动机,只是在不断地愤怒、委屈、失望中,慢慢地悟出来了。”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法国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有经历过了,才能慢慢地悟出来。有时候说的再好,不经历也很难悟出来。
别的不说,就拿对待孩子学习来说吧,愤怒、委屈、失望的情绪,我就常常有,也时常发生。说明我还需要不停地修炼自己,还没有修炼到“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屹然不动”的境界。昨天下午孩子学完执行师回来,我也知道很累的,也想让他多休息会。今天早晨起床的铃声响了也不起床。到了7:30时还是不起,我就有点愤怒。为什么产生这种情绪呢?因为我是站到了自己的立场上面,我与妻子说“孩子现在上高二了,学习时间很紧,要是我的话,5-6点钟就得起床学习,你看看7:30了还不起。”妻子说“孩子这几天累了,今天休息下,让他多睡会吧!”按我的想法,孩子必须得起了。我如果喊他起的话,他一定会很烦我,本来就想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方式方法不对,只会让他更烦我,只会越拉越远距离。我真的不接受这情境的同时我没有能力改变这个情境。我真的要好好地思索一下,我不接受又改变不了的是孩子不起床,我又坚持我固有的观念,这是想悖的两个方面。别人是很难改变的,要想改变自认为不对的地方,只有先从自身找原因。当自己不能改变别人时,要想想怎样改变自己。要学会“转念”,一切都是“好事情”,假设孩子休息好了,也许学习劲头更足,学习起来精力更充沛。与之相比,自己的那一套固有观念就是错误的,也许就是自己的局限性,要好好地破除它。现在想想,当愤怒升起来时,如果我能及时有这份觉察,就可以专心与孩子互动:谢谢你,我注意到你,我知道你是一份提醒,你在告诉我,我不接受这情境同时我没有能力改变这情境,你让我有了一份觉察,也提升了自己的觉察能力。
事实还是那个事实,在“转念”之下,愤怒是“转”走了,我接受了不起床的情境。同时也“委屈”了自己的内心,你并没有按我的想法起床呀。如果起床后,按自己想象的那样去精力充沛地学习,那也无可厚非,也就没有什么“委屈”了。如果不是那样的话,不光内心“委屈”,还会很“失望”,因为想操控孩子按我想的时间起床的“阴谋诡计”破灭了,同时也提醒告诉了我:要好好接受自己。
认真分析一下,我产生愤怒、委屈、失望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我自己。孩子休息没招我惹我,没碍我任何事情,只是自己想管、想操控、想让人家按我的意志去做,是自己“自私”的想法,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我这是拿着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别人,这是不对的,也是极端错误的。在管教孩子这一角色中,我要好好接受自己,尽量把“负向观念”转向“正向观念”,把自己的“尺子”扔掉,宏观地、全面地、正确地、精准地把握事件的成因,认真分析愤怒、委屈、失望背后的正面动机,才能真正拿到“钥匙”,打开探索领域的大门。
2018年7月24日18:32 陈涛 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