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中午吃火锅,半边红锅半边白锅。
是羊肉火锅,肉分外好吃。
7个人,小朋友吃白锅,大人吃红锅。红锅的肉都吃完了,白锅还剩了不少。
下午出去逛了一下,晚上到家,婆婆说没弄饭。
那就继续把中午的火锅煮一下吧。
上来后,捞了一下,红锅里只加了粉条。
“没有肉呀?”我脱口而出。
婆婆妈过来:“要不要再加点肉,那我去切?”
老爷子来了一句:“切什么切,(白汤里)还有这么多东西,又剩下让我吃剩饭吗?每次你们上班后都是给我吃剩饭,左一顿右一顿的吃?”
无语,再没有吃下去的兴趣。
关于吃剩饭,我们向来是说,剩了饭就倒掉,不要一次又一次的热来吃,一是不健康,二是我们现在也不缺那么一点饭。
不可以,舍不得啊!浪费心疼。
有些时候也理解,不同年代不同经历,观念不一致,也罢!
于是说以后做饭少做一点,热第一次我吃,后面我就不吃了。
老爷子又不高兴了,每次吃饭有上一次的剩饭,都要阴阳怪气的说上几句:这剩饭是给我准备的,人家可不吃,我吃!
吃剩饭也罢了,现在的逻辑是:有剩饭,你们得先陪我吃剩饭,不然后面就得我一个人吃。
或者是:让老子吃剩饭,你们吃新鲜肉,凭什么?
总而言之就是,剩饭必须要吃,不能我一个人吃,你们也得吃!
可不可以我们都不吃剩饭,剩下就倒掉?
不行,舍不得!
我们当爹妈的给你们这么节省,你们竟敢这么奢侈浪费?
你们怎么好意思?
现在也比较明白为什么每次我们出去吃饭,老爷子各种讥讽嘲笑:
人家这应酬多啊,天天在外面上排场,山珍海味!
偶尔要是来个亲戚喊着一家人一起在外面吃呢,饭桌上老爷子就会不断的说:
这饭怎么能吃?这饭店怎么开的?厨师什么水平,还这么贵?
然后转身对客人说:“这外面的哪里抵得上咱们家里吃的好,这一桌子你看,这得个好价钱吧,这在咱们家里吃,得吃两桌,而且还比这吃的好!”
客人连连点头称是:“那可不!”
总体心理就是:“我们都在家里吃,省钱实惠,哎!怎么丢下我们你们自己去外面吃?”
一旦在外面吃呢,总是想挑出点不是来,一大桌子菜,总能挑出那么几个不合适的来,如果挑不出来,这么死贵的,就是在宰人!
平时我们给他们买件衣服,总是回应:不用买,你们钱多烧的吗?买那些干啥,我们衣服多得很!
总而言之得当面训斥一顿。
一旦买了,得放个两三年才可能拿出来。
所以,偶尔和同龄人聊个天:基本也是说:给南方父母买东西,就没有痛痛快快收的,得鼓起巨大勇气。但是给北方父母买东西,父母脸上的开心就遮不住,父母开心,孩子开心,觉得这是一件好事。
然后呢,生活在一起,他们是天天念叨你要节省,要勤俭,特别是看着我们天天往回拿快递,忍无可忍。
比你花他们的钱还要心痛。
其实心理逻辑也是一样的:我们都这么节省了,你们为什么要买买买去浪费!
为什么说中国人缺少边界感呢?
从来是不分你我的,我正在受苦,你怎么可以享乐?
如果你告诉他,你可以不用受苦的。
那怎么能行,受苦是他们的乐趣,他们正在通过受苦为自己树立一座道德丰碑,我是这么高大无私,我是这般为你们奉献,你们竟然不感谢我?不向我学习?不听我的话?
你们必须要和我一样,才知道我的苦!
心理学摘抄:
提升逻辑智力,有一个好的方法:说事情的时候,尽量让自己说实词,不说虚词。
虚词 —— 无法操作的。
实词 —— 明确的,可以操作的。
比如“我希望你更爱我一些”这是无法操作的。“现在我很难受,希望你抱抱我”这是可以操作的。
比如“你要耐心等待”这也是虚词。“我现在不想出门,下午3点会带你出门买零食”这是准确切实的表达。
比如“你要听话,要懂事啊”这也是虚词。“你说话声音小一点,你把脚步放轻一点!”这是准确切实的表达。
用词精准,可以执行可操作,不引起歧义,十分有助于逻辑智力,提升做事效率。
学习知识和转述事情的时候,谨遵事实逻辑本身,不要凭脑补幻想而变更逻辑关系。
—— 在生活中这样练习,保持对自恋的警觉,就会拥有正常的逻辑智力。
正常的逻辑智力,在这个时代是非常稀缺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