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真知
《逻辑思维》论坛
怎么点菜才得体?
1. 请人吃饭,要提前问一句主客的口味偏好。拉不喜欢用刀叉的人去西餐厅,无辣不欢的人去粤菜馆,有痛风征兆的人去吃生猛海鲜,大家都会很尴尬。
2. 如果你负责点菜,陌生餐厅尽量比约定时间提前10分钟到,熟悉环境,研究菜单,获得主场优势。怎么点预算可控、礼数周到,这10分钟很关键。
3. 手上要有两三家环境舒服、出品稳定的好餐馆,万一遇到不熟悉但是很重要的客人,就直接约去那里。拥有“个人指定供应商”有很多便利,还能避免被强行推销贵价菜。
4. 用菜品控制桌上的节奏,凉菜、主菜和小炒搭配起来,整桌人会比较舒服。不至于干等,上一盘吃空一盘;也不至于呼啦啦上了一桌子,主菜被盖过风头。
5. 不要平均用力,把整桌菜预算的至少1/4,放在一道头牌主菜上,会让人对这顿饭念念不忘。比如,在鲁菜馆点海参,粤菜馆点鲍鱼,江浙菜馆点蒸鲥鱼,闽菜馆点佛跳墙。如果有外宾在场,果断点松鼠鳜鱼。
6. 记住几大菜系的招牌菜。粤菜的烧腊,京菜的京酱肉丝,潮州菜的卤水拼盘,湘菜的剁椒鱼头,川菜的回锅肉……它们可以作为主菜的陪衬。这种菜点的人多,备货充足,食材新鲜,厨师也会更熟练。
7. 肉类、禽类、水产搭配,比三个主菜都跟鸡有关更好。重口味的和清淡的交错,会让每一道菜印象鲜明。
8. 男人多,就得有几个横菜压阵;有女士在场,前头专门点盅炖汤,餐后上个甜品,中间多加一碟绿叶青菜,显得特别贴心。
9. 炖煮类的菜,推荐特别关注。餐厅大锅炖,时间久,骨酥肉烂,反倒比自己在家做更好。而且善于管理时间的馆子,是凭炖菜提高上菜速度和翻台率的,品质更稳定。
10. 为健康计,小炒要少点。很少有餐厅会用文火给你慢慢煸干豆角,大锅拉油最省事。这么做菜不入味,厨师就会猛放盐和酱油,卡路里还高得吓人。
11. 除非是知根知底知口味的家人老友,尽量避免点内脏、蝉蛹、蛇等个体偏好差异大的食物。如果客人没那么熟,小龙虾、螃蟹、棒骨之类需要上手的菜慎点。
12. 留一两道菜给其他人点,是礼貌,也是照顾别人忌口的办法。如果你是客人,请自动避开第五条提及的主菜。
13. 有季节菜单的餐厅是更值得尊敬的。这可以说明两件事,他们在乎创新,食材也更新鲜。选一两道没准儿有惊喜。
14. 热菜的数目比桌上的人数少1-2个,再酌情搭配几个荤素小凉菜和主食,就是刚刚好的分量。盘光碗净显得小气,点一大桌吃不完,结束的时候还要打包,也并不得体。
15. 点出一桌好菜,是“高手”。通过菜,照顾好客人,是“神手”。让同桌的人感受到你的各种用心,才是“点菜圣手”。
读,到彼岸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樊登读书会
1.和孩子玩字词游戏
六组重要的字词
①是/不②和/或者③一些/所有④之前/之后⑤现在/以后⑥相同/不同
方法
通过有意识地教会孩子使用这六组字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多种选择的思维方式,教会孩子观察行为之前之后的区别,这样孩子才会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会对他人造成影响的,从而敢于自己解决问题。
理解他人的感受
常用词汇: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
方法一
看图游戏。陪孩子看图片或者动画片的时候要经常问孩子,图片中的人是什么感觉?图片里的人心情如何?比如光头强,当他被熊欺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方法二
理解他人的感受。在生活中教孩子观察他人的感受,让孩子能够识别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等情感类词汇
方法三
讨论感受。和孩子讨论他自己以及别人的感受,而不是评判孩子的感受。
还有,更多的字词练习
①合适/不合适②如果/那么③可能/或许④为什么/因为⑤公平/不公平
教孩子用这些词造句,当孩子能够熟练的使用这些高级词汇的时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多了起来。
2.寻找多种解决方法
寻找解决方法的步骤,当孩子和他人发生矛盾,家长可以用一下步骤:
①问题是什么?(你们现在出现了什么问题?)
②感受如何?(你们俩的感受如何?分别是什么感觉?)
③怎么办?(谁有办法让你们俩都高兴?)
④写出这些办法
⑤如果不管用,那么我可以试试不同的办法,直到找到解决办法。
⑥告诉孩子这个就叫做(分享)、(宽容)、(协调)……
然后,寻找多种解决办法
游戏
–角色扮演。家长和孩子玩解决问题的角色扮演游戏,或者还原白天发生过的事情。
–玩偶游戏。使用玩偶来扮演其他小朋友,玩解决问题的游戏。
–找办法游戏。把每一次矛盾都当做一个找办法游戏来对待,这些事情就都是孩子成长的台阶。
还要教会孩子,考虑后果
仅仅有解决办法是不够的,孩子们要学会考虑后果
考虑事情的先后顺序
–之前和之后:教孩子用之前和之后的句式来描述一件事。
–故事接龙:和孩子编一些故事,让孩子进行接龙。
–如果……可能会发生什么:帮助孩子想象各种可能的后果。
考虑人际交往中的后果
–提出问题
–引导多种方法
–遇到好的解决方法,停下来,写在左边
–探索另一个故事的结果,把结果写在右边
对话范例1:关于打人
孩子:鲍比打我。
家长:他什么时候打你的?
孩子:在学校的时候。
家长:明天我会跟老师说。
这段对话中,是家长在解决问题,孩子完全没有参与对问题的思考。有的家长会建议孩子也打人,或者告诉老师,这也是替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ICPS。
ICPS:
孩子:鲍比打我。
家长:发生了什么事?他为什么打你?(家长想知道)
孩子:他就是打了我。
家长:你是说他无缘无故地打你?(鼓励孩子思考起因)
孩子:哦,是我先打他的,因为他不让我看他的书。
家长:当你打鲍比的时候,他会有什么感觉?(引导孩子考虑他人感受)
孩子:生气。
家长:你知道他为什么不让你看他的书吗?(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观点)
孩子:不知道。
家长:你怎样才能知道?
孩子:我可以问他。
家长:那你去问他吧,看他肯不肯告诉你。
(家长鼓励孩子搞清事实,发现问题)
后来
孩子:他说我从来不让他看我的书。
家长:现在你知道他为什么不让你看他的书了,你能想想自己做什么或说什么他才会让你看他的书吗?
(鼓励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我可以不再跟他玩儿。
家长:如果你这样做,可能会发生什么?
(引导孩子思考后果)
孩子:他可能不愿再做我的朋友了。
家长:你想让他做你的朋友吗?
孩子:想。
家长:你能想个不同的作法,使他愿意继续做你的朋友吗?
(鼓励孩子进一步思考)
孩子:我可以拿本书给她看。
家长:这是个不同的主意,你为什么不试试呢?
对话范例2:关于捉弄人
家长:老师告诉我你捉弄其他孩子,扰乱课堂。你现在上二年级了,要是再这样下去,你会学不到任何东西,交不到任何朋友。
孩子:我不在乎。
家长:你都这么大了,应该懂得道理。如果你不停止捉弄其他孩子的话,我将不得不对你禁足,直到你在乎为止。
(家长不想理解孩子,而且完全替孩子思考)
ICPS:
家长:你为什么要捉弄其他孩子?
孩子:我不知道。
家长:可能有很多原因。如果你好好想想,我知道你肯定能想出一种。
孩子:妈妈,没有小朋友喜欢我。
(哦,这是他心里想的)
家长:捉弄其他小朋友会让他们喜欢你吗?
孩子:我猜不会。
家长:当你捉弄他们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事情?
孩子:没什么。哦……他们会跑开。
家长:你怎么做才能让他们不跑开呢?
孩子:做他们的朋友?
(家长继续帮孩子思考如何与别人交朋友。没有冗长的说教,现在孩子在乎了。)
3.指导孩子与孩子间的问题
有三个基本的对话原则
①搞清楚孩子对问题的看法。一旦你搞清楚了孩子对问题的看法,就要努力克制自己,不要把问题的重点转移到符合你的需要上来。
②要记住,是孩子而不是大人必须要解决问题。要让你的孩子思考,你只应该提问。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
③把重点放在思考过程上,而不是具体的结论上。ICPS的目的是教给孩子一种能帮助他们处理一般人际问题的思考方式,如果你急于判断他们的想法,甚至赞扬一种想法,就可能会压抑孩子进一步思考其他解决办法。而批评会让孩子不愿意再自由的说出内心的想法。这两种情况下,孩子都会从思考解决办法和考虑后果,转向选择一种能获得你的赞同的做法。
对话范例3:我不喜欢你
家长:怎么了?你为什么踢玛丽?
孩子:我不喜欢她。
家长:你踢玛丽的时候,你觉得她会有什么感觉?
孩子:生气。
家长:如果你踢她,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孩子:我可能会伤到她。
家长:你能不能想个不同的作法,既不会伤到玛丽,也不会让她生气?
孩子:我只能离她远点。
家长:这是个不同的主意,你为什么不试试呢?
控制住你的情绪和替人解决问题的惯性。相信孩子,他们具备着解决问题的潜力。
看起来很简单不是吗?
行,过一生
1.起早,不耽误她过节。
2.每一个不同的灵魂,都有不服输的因子在。
3.中午,投票;下午,评选,文件一个接着一个。
4.你的每一次努力,都有人惦记。
5.不喜欢每次见面的吐槽、抱怨。为什么就不能多点正能量。
6.和宝深入谈,她边哭边诉说。确实,反省作为父母,我们远远做得不够。
7.我承诺,我改;她承诺,她努力。
8.我看到了她的努力,关键是要坚持,我知道,对我的考验其实更大。
9.最近有点乱,锻炼断了,得接上。
10.把这辈子好听的话都说给了一个人听,问候,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