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一次地思考关于考研的问题,得出了一些新的感悟。
对待考研和考注会心态的差距
从今年春节以来,我一直纠结于考研or不考的抉择中,寻找一个让我全力以赴考研的决意,那个能压倒一切,让我不顾一切的理由。
为了找到那个决意,我再次去到武汉大学感受985高校的魅力,参与实习工作体会工作的感受与在校学习的差别,咨询了亲朋好友关于考研的信息和心态等等,虽然每一步都会给我带来一定的感受,但终究不是那个能压倒一切的决心。
在我自我的剖析中,我意识到长时间的收集信息而迟迟不做决定不是件好事情,但我无法控制自己的内心多想。因为假如没有这样一个理由在内心支持、鼓励着我,就算我早在2.3月份就开始准备考研,我还是会左摇右摆,犹豫不决,时而热情满满,时而懈怠如烂泥。可是,至今已百余天,长时间的寻找让我疲惫不堪,别人也觉得我优柔寡断。
与之相对的是注会课程的准备,自从报名那一刻起,与注会相关的一切在我心目中已经取得了非凡的地位,任何与之相冲突的事物都得为之让道。去年5月份时,我报名打算参与富语堂的加盟商项目,后来因为其对注会课程影响太大打消了我的念头。时至今日,我参加的注会课程也只有四次缺席(一次是暑假班爷爷过世,另两次是因为去实习,一次是去参加音乐会)。此外,课外在注会上花费的时间精力也几乎是最多的,大三以来,每节课课后都会花大量时间复习巩固。支持我做到这些的,是源自内心对此的毫不犹豫,因为在我的观念中,很少有什么是比注会更重要的(家中的意外和热爱的偶像可以算是其中的例外吧),几乎一切事物的优先级都是排在注会之后。因此,直到现在,就算我对未来迷茫,对考研犹豫不决,但对注会还是有着不懈怠的态度。
对于考研本身
考研对于我来说,有以下几个目的:接触更优秀的人,接触一个更高的平台,养成更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培养自己的商科思维,建立自己对金融知识的框架,加深对金融的了解。
而与之相对的,考研对我来说需要付出的代价有:首先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找到那个足够支撑我走完考研这段路的目的,在我的思维中,以上的目的都是追求根本目的的过程中的附赠品,而非根本目的本身;其次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规划我的学习计划和过程,养成一个更为高效的学习习惯;再者,我可能要放弃日常让我感觉舒服的生活方式和爱好,比如弹琴和看剧。
而以上的每一步,要做到都并非易事,因为每一步都打破了我的舒适区,于我而言,要做到这些,可能只存在于想象之中。
也许有的人会引用那些鸡汤的话,你都没去做,怎么知道自己做不到;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量。但是,这件事本身可能根本就不是我想要做的事,我花费如此多的努力为的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培养那些能力和获得那些资源?可是若是想获得能力和资源,考研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总而言之,考上一个金融名校,未来从事金融行业的高薪工作,可能并不是我想要的。如果是的话,那么它可以成为那个让我考研的决定性因素,促使我走下去。但事实是,它不是。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我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