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工作“群”充斥在党员干部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工作专班、攻坚团队、专项组、服务队等线上线下工作“群”屡见不鲜,这些“群”在推进工作、获取信息,为民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从“晒照片留痕”到“凌晨抢发工作动态”,一些工作群沦为“秀场”,看似热热闹闹的“群聊”,实则是“隔着屏幕下指令、对着对话框喊落实”的懒政思维;还有的干部对“群”产生了“路径依赖”,在“群”中的时间多,到基层、到群众中去的时间少,这些“群”上谈兵的做法,不仅耗费了干部精力,更凉了群众的心。
群众路线不是“线上路线”,为民服务容不得“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焦裕禄在兰考跑遍120多个村庄,用脚步丈量沙丘盐碱;廖俊波在政和翻山越岭,用身影温暖民心。老一辈共产党人用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民情不是在聊天记录里,而是在群众的柴米油盐中;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在群内接龙里,而是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的唠嗑中。
破除“群”的依赖,关键在于树牢“实”的导向。一方面,要给工作群“瘦瘦身”,清理冗余低效的“僵尸群”“重复群”,力戒形式主义,厘清群内群外工作边界,将党员干部从各种繁杂的群中解放出来,腾出双手干实事。另一方面,优化完善干部考核激励机制,把“线下走基层”作为考核干部工作能力的硬性指标,督促干部走出“指尖上的舒适区”,走进群众的“心窝子”,在家长里短中听真话,在街头巷尾中察实情,用沾满泥土的脚步代替敲打的键盘,用沾满汗水的双手代替滑动的屏幕,用实际行动打破“群”的依赖,筑牢群众路线“连心桥”。
“群”是桥梁,不能变成“屏障”;“键盘对键盘”是手段,不能替代“面对面”。党员干部既要善用“群”的高效,更要坚守“到群众中去”的本分。唯有静下心来,俯下身子,到群众中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才能真正让“群”成为联系群众的“连心桥”,让党的群众路线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新的风采、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