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单单是接触到李笑来老师的“用英语”这个理念,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程序猿有个很好的习惯叫做--无论如何,先跑起来。也许一个小程序一开始被写出来是错误百出的,然而只有先跑起来,才能发现问题,不断修正,最后做得更好。我一直以为这只是做事情的朴素真理。然而当它被跟英语学习联系起来之后,我的英语学习之路就像是踏上了不一样的征程。我开始阅读英文原著,使用更多英文界面的电子产品,与更多人进行英文交流,当我敢这样去做之后,我与英语的关系变得熟悉而亲近,我用起英语来变得越来越轻松。
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对于“用英语”这个理念在之前一直全凭自己的理解去践行,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偏差。为什么不认真研读这本书,真正实实在在理解怎么“用英语”呢?这样一劳永逸的事情是最该做的。
通读全书之后,我发现其实它并不是简单解释英语应该怎么用的一本书。而是告诉读者,习得英语(第二语言)是现实可行的,但英语的学习绝不可能速成,要想学好英语,首先只能靠自己,其次必须用方法、下功夫。将这样一个意识扎入读者的大脑之后,作者详细介绍了科学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具体实施方法。与此同时,身为曾经新东方知名讲师的他也为读者粉碎了很多关于英语学习的“谣言”。
虽然这是一本讨论英语学习方法论的书,而并不是介绍如何“用英语”的书。作者“用英语”的思想其实只是在字里行间时隐时现,或者可以说“用英语”只是作者提出的众多学习英语方法当中的一个。然而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对于英语学习有了正确认识,对于英语的学习方法也有了正确认识,在这之后,我就可以放心地把花大力气在刀刃上去学习和用英语。成为熟练的双语使用者,我便可以做得到。
(一)英语学习方法
1、大量听力输入重建自己的语音过滤器
什么是语音过滤器?便是我们对目标语言(比如,英语)所使用的语音的识别能力。因为我们很难说清自己分辨不清楚的语音。去报各种各样的口语培训班往往除了心理安慰作用之外并没有太多实际的帮助。最有效的方法其实是零成本的——大幅度提高听觉输入量。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结论。也为我们如何学习英语提供了现实科学的练习方法,那就是--大量听觉输入。而且,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那样,起码要持续如此六个月才行。
练习大量听觉输入的关键在于:
1)“是否听懂”并不重要;
2)“循序渐进”不一定是好策略;
3)“不要只听标准录音”。
还有一个小技巧,听英语音频的时候不要两只耳朵全都戴上耳机——只用一只耳朵戴耳机。因为自然语音输入和耳机输入是不一样的。在自然环境中,我们听到的语言语音从来都不是“单独”的——总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声音。戴着耳机的时候却基本上就只有“纯粹的语音”了,这对我们重建自己的语音过滤器来说并不是好事。只用一只耳朵戴耳机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经常换着耳朵听,不至于损伤耳朵。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那样,至少要坚持六个月,我个人建议每天的输入时间不要低于四个小时——只要开始做,就会发现其实并不难,因为“哪怕听不懂都无所谓”。听得多了,听得久了,早晚有一天想听不懂都不太容易!当然,即便是最初的时候,为了效果更佳,可以有意识地渐渐提高文本难度,并且最好配合精读(下文有详细指南)。这期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感觉没什么进步,但是,这种“感觉”是不靠谱的。
2、一定要学会音标
某种意义上,音标学习确实是一个难关。但是,一旦把机理弄清楚,就可以想出正确的方式去“轻松掌握”音标。首先,不要急于求成;其次,要通过大量反复运用去掌握音标;再次,运用大量的朗读训练使自己不知不觉地跨过语音养成的最初障碍。我个人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的语音达到正常水准(或者接近正常)之后,才算是具备轻松掌握音标的基础能力。而一旦习得音标的基础之后,就要时时应用,直到像了解汉语拼音一样了解英语音标。以下是一个总结性的音标学习策略:
1)首先确定自己有足够的朗读经验。比如,每日晨读一小时(听录音读课本就好)坚持了至少三个月以上。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多数语言都已经把握得足够好(要很久以后才能做到接近“标准”呢),于是,学习音标就有了保障。
2)只完整学习一个体系。如果还在初中,那么可以选择D.J.音标,或者是K.K音标——即,你的课本所使用的那种。如果已经是学英语多年了的人,那么就要选用自己正在使用、最常使用的词典的音标体系。
3)最好使用计算机上的有声版词典,这样就可以把所有例词都查出来,并录制成mp3。反复跟读。
4)对照着音标表,抄写每一个例词的音标,反复若干遍(最好7遍以上)。
5)抄下例词表,而后默写相应音标,而后检查(至少两遍)。
6)以后每查一个单词,都要把音标标记在原文边上。
7)有必要花时间学习英文的拼读规则。忽略拼读规则是绝大多数英语学习失败的人犯下的错误。他们宁可去学好像更有短效、或者感觉更加“高级”的“词根词缀”,也不去学最基本的,并且一生都用得到的拼读规则。
3、跟读、跟读、跟读
朗读有什么好处?
1)朗读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的最有效训练手段。阅读理解速度的瓶颈在与理解速度,而绝非输入速度。既然朗读训练能够提高文字理解能力,所以,朗读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的最有效训练手段——尽管从感觉上来看并不那么直观。
2)大量的朗读训练,可以使学生不必专门练习“听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只要说得出,就能听得懂——不管是哪一种语言。所以,只需要练说,而没必要专门练听。
3)朗读训练可以提高语言文字记忆能力。
4)朗读训练能够提高表达能力。
5)朗读训练可以提高语言文字模式识别能力。
如何进行跟读?
1)精读文本。不认识的词全部都要查过,然后确定该单词在当前句子中的确切含义,而后抄写在文本边上。
2)反复听录音,做自然语流修正标记。刚刚查词典的时候,查出来的是单个单词的读音;它们在自然语流中的读音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
3)反复跟读。刚开始可以录音放一句,自己跟几遍,细心纠正自己的前提是大声朗读。熟悉了之后再录音放一句就跟一句,再熟悉一点之后就“异步”朗读。所谓的异步朗读,就是“慢一拍跟读”。听到录音说了一个词之后我们再开始,嘴里重复的是录音里刚刚说完的那个词,而耳朵里同时听到的是自己的声音和录音里所说的下一个词,然后循环往复,在录音说完一句话的时候,我们再说一个词也就正好结束。这种训练可以很微妙地提高我们的英语瞬间记忆力。再熟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同步”朗读了。
4)录音矫正。每隔一段时间,可以把自己的朗读声音录下来存好,过上一个星期之后再翻出来听。很多人事倍功半的原因是录下来之后马上就去听,但这样的话,基本上没有什么矫正余地——因为录音之后和录音之前的你还没有任何变化呢。当时你就觉得那么说是对的所以才那么说的,仅仅两三分钟之后,你不可能有什么巨大的或者哪怕是足够的进步;于是,没有变化的你,其实根本听不出自己哪儿不对了,也没有能力为自己进行矫正。但是,你一直在练,每天都在练,一个星期之后,你的进步就算不是巨大也是足够,于是你可能就会很容易地听出若干出过去出错的地方。
5)背诵。一篇文章跟读多少遍才行?我的回答是至少60遍。一篇托福听力录音大约90秒左右,中等熟练程度的话,大约三五分钟连跟读带反复模仿地完成一遍。平均算作5分钟一遍的话,60遍就是5个小时。每天1个小时,周一到周五就可以完事。很多学生听到这样的要求就直接放弃了,这样的人在这件事上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他们跟那些在此事上注定失败的人一样“对短期收益要求太高,对长期收益要求太低。”读了一星期,朗读了几十遍(期间还有细微的模仿纠正,所以其实是百十来遍),只要再花上几分钟就可以做到把该文章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既然做了,就请按照我的说法做足功课。一定要背,至于为什么要背,以后会有详细的解释。其实并不费事的。这样大概练习10篇左右(周六日还可以休息!)已经足够。算算也不过是十周时间。十周之后,你的语音、节奏、记忆力、理解能力等等都不一样了,所谓“脱胎换骨”其实也不过如此。
4、用英语不过是用词典
望文生义是最大的阅读理解障碍。望文生义的根源第一个是懒,第二个是自以为是,第三个是既懒又自以为是而产生、又恰恰因为既懒又自以为是而难以克服的自我局限。在其他领域里,生活也好、学习也罢,想要超凡脱俗真的不是很容易。然而在学英语这件事上,只要肯拿起词典,而后在偶尔的情况下动动脑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就可以做到“超凡脱俗”。
其实,词典不用一辈子每天都要查的——查着查着就不用再查了,因为绝大多数已经搞定了。小的时候大家都背着《新华字典》上过学吧?当然,再后来是《现代汉语大词典》——没有谁到了初中以后还得必须天天背着它们吧?英文词典也一样,早晚有一天把它扔到书架上。只不过是最近一段时间(两三年?)需要它随时在手边而已。
英汉辞典好还是英英辞典好?
对于有些词,英汉字典理解更快,记忆也会更快,总之这么做更有效率,又何必非要放弃更有效率的方式?
而有些时候我们仅看中文解释无法确定那个单词的确切含义,比如说“different”、“diverse”、“divergent”、“distinct”、“various”都是“不同”的意思,可是什么时候该用哪个,区别究竟是什么,又应该怎么用呢?可是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去查“英英词典”,而是去查“用法词典”、“同义词词典”和“搭配词典”——而这些词典通常都有英汉版或者英汉双解版。我个人认为这之中搭配辞典最为重要,因为词汇与词汇之间的重要差异实际上就表现为搭配的不同。其实,英英词典也好,英汉词典也罢、抑或英汉双解又如何?要查才行。无论哪一个,查了就会有收获,不同的词典对照着查就会有意外收获,查了认真记录就会有终生收获。然而不查就没用。绝大多数人水平不高的原因并非是用的工具不好,而是不会用工具,甚至干脆只拥有工具而从不使用工具。
什么工具应该用起来?
1)《金山词霸》的“词组自动识别”功能。
2)MS Word2007的“鼠标取词”、“词典面板”、“同近义辞典”、“英语助手”、单词朗读功能及定制阅读文章词汇列表。
3)Merriam-Webster电子版的“真人发音”,是我个人认为目前可以找到的所有电子版词典中制作最为精良的——发音最清晰(准确当然不用提),音量最稳定。Merriam-Webster还支持多种检索方法,这是其它词典无法做到的。Merriam-Webster还有很多图释。最后,Merriam-Webster最牛的地方在于它有一个“Spelling Help”。查找英文单词的时候,一个常见的窘境是,我们只知道某个单词的发音却不知道拼写,于是无法查到那个单词。然而,有了“Spelling Help”,就非常方便了。
4)Collins Cobuild (第三版)。柯林斯词典是市面上唯一一个自带可查询语料库的词典。查每个单词的时候,释义中有相应的例句之外,在“Full text”标签里有个“Examples”,通常都有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例句,其中的例词被红色高亮,并且在例句之前标注了究竟是UK written、UK spoken、US written、US spoken之中的哪一种。最好玩的是柯林斯第三版中有个未开放的内容,Collins Cobuild EnglishGrammar的全文电子版。
5)Oxford Phrasebuilder Genie这个软件包含两个重要的词典,一个是《牛津高级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另外一个则是目前几乎找不到任何其它替代的这本《牛津搭配词典》(Oxford Collocation Dictionary for Students of English)。拥有这个词典的好处是,我们可以不再必须依赖外教(实际上从来就依赖不上,也靠不住)学习英语了。想表达什么,就去查。
5、语法虽难但必攻克
拿来一本语法书,应该先把它想象成地图。你见过谁买来一张地图之后闷头坐在那里把那地图的每一个角落都看上一遍之后直接把那地图背下来?绝大多数人又不是训练有素的特种兵,一生都无必要那么做。正如我们想去某个地方的时候要去查地图一样,我们想要了解哪一方面的语法知识,就去查语法书。语法书不可能看一遍就全记住,正如地图看一遍不大可能全记住一样。语法书基本上都是查着查着看完并谙熟于心的,就好像地图也是查着查着就不用再查了一样。地图上总是有一些地方我们一辈子都不需要去,而语法点之中也有一些人们一辈子都可能用不到。把最常用的语法知识经过反复查阅应用牢记于心,剩下的,需要的时候拿出语法书查得到就好了。
查语法书就这么简单:1)锁定功能词,2)检索索引,而后3)逐一翻阅相应内容,看看能否找到合适的解答。如果一本语法书中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那就再换一本语法书,最终总能找到答案。有时就算在一本语法书中找到了答案,也可以再翻翻另外一本语法书,因为这么做总是可以找到一些补充的信息。
应该给自己买一本以上的语法书:
1)《朗文英语语法》和《朗文高级英语语法参考及练习》。此书的语法理论结构,是中国学生比较熟悉的。索引非常详细,查询非常方便。应该算作英语学习者、英语使用者、英语教师的案头必备。很少有人在买《朗文英语语法》的时候同时把《朗文高级英语语法参考及练习》一并买回去——实际上却是必须的!
2)《剑桥中级英语语法》,作者Raymond Murphy(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里面的所有例句,都是真实的、最常用的、精心选自日常生活中的句子。所以,实际上这本书不仅是语法练习册,读者甚至可以把这本书当作很好的口语教材。里面的每个句子都值得背下来。这本书介绍100多个重要语法点,单数页介绍一个小节,双数页是针对前一页的填空练习。如果每天读上2~3个小节,并完成随后的练习,大约两个月多一点点可以完成一遍。绝大多数人即便下了决心,这一辈子都做不完哪怕一遍。坚持两个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做一遍是不够用的。要逼着自己反复做上至少三遍——总计大约需要半年时间。相信我,这半年的时间并不长。如果你真的做了三遍以上,什么都赚回来了。相信我,绝大多数人就是这一点东西没弄明白,才反复去读什么培训班,花了不知道多少钱,最终还是要解决从前没解决的问题——还是需要半年时间,还是做不到。
3)《Collins COBUILD英语语法大全》这本语法书最大的特色在于:所有的例句全部来自基于真实世界的语料而搭建的数据库。更加关注语用。这本语法书是“以功能为导向”的,而不仅仅是过去那种“以规则为导向”的。不再像过去的语法书一样“从负面定义正面”。过去的语法书总是不得已地更加关注“你不能怎么怎么样”;而在这本语法书中,读者更多地看到这样的建议——“如果你要⋯⋯那么你可以⋯⋯”。即,这本语法书更多地从正面定义正面——这是语法学界一个重要的进步(要有海量语料库作为根基才能如此发展)。
4)《新编英语阅读手册》叶永昌著。
书中建议学生通读语法书的方法是这样:
1)逐页浏览;
2)仔细阅读每一个例句(而那些语法概念能不能完全理解,能不能一次就记住倒在其次);
3)判断这个例句的英文表达与中文表达是否相当地“非一一对应”?如果是,则做出标记(要是有“呀,让我用英语表达这个意思,可能说出来的就不是这样了!”的念头的话,就应该做标记了);
4)积累到一定数量,就把这类句子摘录出来,做成替换练习模板,反复造句并朗读,直至熟练;
5)继续浏览;
6)通读一遍之后,如此这般再反复几次⋯⋯在反复的浏览过程中,那些曾经艰涩的概念大多都会潜移默化地被吸收。
5、精读必不可少
所有的人获取知识的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通过“体验”。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就是“试错”(Trial and error)。在“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外一个“聪明”一点的,也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是通过“观察”。于是,“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得知他人的“体验”和“试错”结果(即所谓的“经验”)。可以跨越时间、空间,不用说可以跨越种族和国度——文字翻译工具越来越先进,而掌握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人数也在不停地增加。而习得第二语言(甚至更多语言)之后,就多出另外一片天空。而英文目前又是地球上文库信息量最大最高质的文字,而Wikipedia的出现,又进一步强化了英语在这方面的地位。
如何获得电子书?
1)在Google上直接搜索书名或者作者名。
2)到Google Books上看看有没有可以直接浏览的版本
3)到P2P站点搜索,网上有无数的P2P资源网站,国内比较的是verycd.com。此外,ebookee.com和ebookee.com.cn也不错。
4)用emule这个软件内建的搜索功能
5)使用gigapedia。Gigapedia也许是目前最大、最全的电子书籍网站,一本书要是在这里都找不到电子版,在其它地方也基本上休想找到了⋯⋯使用gigapedia.com或者gigapedia.org都可以访问。
6)干脆自定义一个专门的搜索引擎。Google的自定义搜索引擎(Google CSE126)功能非常强大。我专门做了一个搜索电子书的CSE,在这个页面上可以找到:http://is.gd/6nUgW
7)到WikiPedia上搜索一下作者和书名。在WikiPedia上往往可以找到很多相关信息;作者越著名,书籍越畅销,相关信息就越多。往往会顺藤摸瓜找到更多资源。
8)Rapidlibrary.com。越来越多的人使用rapidshare保存文件,但是rapidshare.com本身并不提供足够的搜索功能。于是,在网上有很多专门搜索rapidshare上资源的搜索引擎,随便Google一下就可以找到一大串。我自己最常用的是http://rapidlibrary.com/。《Lies My Teacher Told Me》的电子版就是在这里找到的。有的时候需要从rapidshre上下载一连串的文件,那就最好使用辅助工具。我个人的选择是“Rapidshare Auto Downloader127”。
如何收集好书?
1)最先可以从作者入手,买牛人写的书,尝试着去理解牛人的看法和想法。想了解任何一个学科,都可以先去看看那个学科里当前最著名的人写过哪些书。最著名的人不一定是最好的作者,但,总体上来看,他还是最靠谱一些。
2)从版次入手。一般来说,我只买第二版以后的书。
3)近两年我选书又多了两个标准:优选那些有电子版、有声版的书。电子版的书籍最好的地方在于可以随时搜索,而听有声书实际上是相当节省时间的,因为可以随时随地听,一本厚厚的书,其实全文朗读只不过是区区一二十个小时而已,往往一两周之内可以反复听上好几遍,而且占用的还只不过是走路、打车等无法阅读的时间而已,相当划算。
6、勤练写作能提高口语
大多数人尽管“学”了许多年,依然不能开口讲英语的最根本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不会说”,更可能是因为“他们没什么话可说”。后来我就养成了习惯,不再指望自己能够脱口而出,而是希望自己有备无患。每当我遇到一些要讲英文的正式场合之前,我一定会花时间在先写“逐字稿”,不会写的就去查查词典,查词典查不到的,就用Google搜索,连Google都搜不到,那就想想看有没有可替代的说法⋯⋯而后再花时间修订,熟悉,复述。如此这般之后,到了现场,基本上能够做到“自如”应对。
在国内,卖得最好的口语教材,实际上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业教材,作者是北外教授吴桢福老师:一共三本,《英语初级口语》、《英语中级口语》、《英语高级口语》,多年来多次再版,印数均超过100万本。如果读者有机会,不妨去书店翻翻这套教材──你会发现其中的大多数课文话题,实际上都是从TOEFL作文题脱胎而来的。总有人担心“我写的不够地道怎么办?”事实上,没有人可以做到写外语的时候从一开始就100%地道。所以,这原本就不是一个需要担心的问题。即便是母语使用者,其语言能力也是一点一点修练出来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幸福的年代,在这个年代,我们不见得一定要身边有个老外,才能保证我们所写的一定是地道的──我们有“搭配词典”,我们有Google,我们有Wikipedia,我们需要的是更多一点的耐心。
提高写作水平的两个有效方法:
1)自己给自己改作文;
2)帮别人改作文。
自己给自己批改作文,有个很重要的诀窍:不要写完马上改,而是隔天再修改。你当时那么写(即便是错的)就是因为你认为那么写是对的。这种惯性在刚写完的时候最大,表现最强。所以,写完之后马上修改很可能事倍功半。隔一天就不一样了,很多错误在你眼里几乎是跳出来的。帮别人改作文是提高自己能力的最快手段之一。挑错比写文章容易多了,尤其是别人的错,更容易被你找出来。有趣的现象在于,批改者往往比被批改者收获更多。因为,你作为一个个体,无法遍历所有可能的错误──有些错误你现在不犯,并不意味着说将来不会犯。而帮别人修改作文的时候,等于别人在帮你试错,你在坐享其成──并且,更多的时候,你已经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语言最终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所以,思考方式格外重要。大多数人不懂得如何正确思考,乃至于所要表达的东西漏洞百出却又不自知。这个问题导致的更多麻烦,很多的时候被一些英语老师归咎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这是和稀泥的一种说法——事实上,这跟文化没多大关系,而是思考能力问题。关于文化差异,首先需要的是尊重,其次需要的是理解。而思考能力差异,则是另外一回事,所表达的内容千疮百孔,无论如何都只能怪思考能力差,而与文化差异毫无关系。。有几本书,建议所有想获得正确思考能力,进而表达清晰的人阅读(在Gigapedia都可以找得到)。
1)Thought and Knowledge: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4thedition,by Diane F. Halpern
2)Thinking and Deciding, 4thedition, by Jonathan Baron
3)Argumentation: The Study of Effective Reasoningby Zarefsky David(Audiobook)
4)Craft of Research, by Wayne C. Booth, Gregory G. Colomb, Joseph M. Williams
5)Good Reasoning Matters!: A Constructive Approach to Critical Thinking,3rdedition, by Leo A. Groarke, Christopher W. Tindale
另外,还有三本关于文风(Style)的书籍也一定要看:
1)A Plain English Handbook(1998), from Security and Exchange Commission,Prefaced by Warren E. Buffett (http://www.plainlanguage.gov)
2)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by Stephen King (with audiobook)
3)Style: Toward Clarity and Graceby Joseph M. Williams
另外,还有一个TTC (The Teaching Company)的视频教程,是我所见过最好的写作课程:Building Great Sentences,在Google上搜索“building great sentences torrent”,就可以找到它的BitTorrent种子下载链接。
7、学会复述
几乎所有真正有效的学习手段都是简单、廉价、往往并不直接但却真正有效的。格外值得推崇的英语学习手段除了之前讲解过的“跟读/朗读”与“查词典” 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复述”。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复述”之时所使用的是否是母语,“转述时所使用的是否为母语”只影响“输入”与“输出”过程;而最终真正影响“复述”效果的是 “处理”过程:关键在于“全面理解”、“提取要点”、“理清脉络”,以及“合理重组”——这些是“思维能力”,是基于种种原因几乎所有语言训练课程中都全 面忽略的东西,难也就难在这里了。应该把“复述”变成习惯(事实上不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应该如此自我训练)。读过一篇好文章,就要尝试着复述一遍;看过一个好电影,也要尝试着复述一遍;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还要尝试着复述⋯⋯
以上都可以称得上学习英语的干货了。但是除了这些学习英语的干货之外,在这本书中我还学到了许多闪闪发光的观点。可以说,是作者轻轻板正了我之前的一些观念,然而正如书中所说,观念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们足以使我行为随之改变,前进的轨迹也随之改变。
(二)我们对学习英语都需要有所改观
1、浸泡式学习的科学依据
在康复治疗中,如果你的右臂受了损伤需要治疗,那么要把你的左臂绑起来,为什么呢?因为大脑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可以利用其它为受损的部分重新习得受损部分的功能。也就是说如果不绑左臂,面对任何需求,大脑中负责控制左臂的部分就会“优先启动”。进而,使得大脑对受损的右臂产生“习得之弃用(learned nonuse)”。所以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启发我们为什么成年之后学第二语言是很困难的,很多科学家也据此发明了“浸泡式学习”,就是在特定环境中强迫学生使用外语,禁止使用母语。
2、学英语实际上比其他很多学习都简单
还有一点,我们忽略了。习得第二语言本质上看,相对于其他任何领域都更多依赖积累,更少依赖天分。学一门外语理论上应该比学计算机容易多了:计算机技术总是日新月异,每个领域都有更高更陡峭的学习曲线;而学外语则不同,它是越学越简单的东西,语法知识总有一天可以学完,单词总有一天不用再背,而不停地读书,实际上已经不是在学习英语了,而是在享用工具。所以,只有改变观念才有机会摆脱尴尬。想要习得第二语言,比如英语,那么就必须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真诚地相信这是可以做到的,这是你能做好的。
3、学英语只能靠自己
人,还是靠自己比较靠谱。需要破除的一个观念是,老师的作用真的相当有限,他们能做的也许只是锦上添花,学习和进步其实是靠个人的长期积累的。
4、发音不标准不足为惧
作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使用的人,完全不必因为自己的发音不标准、不好听、不清楚感到自卑,那其实是正常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为什么我们从未之前没有意识到英语的语音不够标准真的是再正不过的事情呢?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要说标准的英语,可是不标准就不说了吗?我们被过分强调标准语音的教育骗了,骗了十几年,所以从来学不好英语。那些在课堂上反复强调“标准发音”的老师(就算他自己竟然真的“标准”),其实并没有认真想过他们那么做的副作用——吓倒了学生,自己倒是获得了“敬重”或者“敬畏”,而后这些学生一生都对说英语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
5、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
“平台期”——即,某一段时间无论如何大量训练都看起来毫无进步。神经可塑性研究的鼻祖,Paul Bach-y-Rita30教授认为,“平台期”只是一种表象,在此期间大脑并未停止发展,神经细胞之间新建的连接在不停地被巩固;如果中断练习,那么大脑就会遵循“不用即废”的原则丢弃那些无用的连接。那么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需要巩固多长时间才能变得“难以弃用”呢?Paul Bach-y-Rita教授的解释是“六个月”——这个时限与人类生育普遍需要十月怀胎一样很难跨越。“改装”自己的语音过滤器绝对是有可能的,甚至连“重建”自己的过滤器都是有可能的。可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不到呢?Paul Bach-y-Rita教授的解释给了我们一个相对清楚的线索,大多数人很少能够坚持六个月以上。更为可惜的是那些坚持了五个月的人,因为他们明明快跨过平台期了,但由于提前那么一点点放弃,于是,“前功尽弃”——脑神经细胞的突触可不知道惋惜,它们只有一个原则:“不用即弃”。如若想要重建,对不起,还是需要至少六个月——而且这个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长。
6、延迟满足
大多数人学英语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中最严重却又最隐蔽的可能是这个:大多数人对短期收益要求太高,对长期收益要求太低。英语学习这件事上,速成是不可能的。然而速成是大多数人的目标——当然,大多数人并没
有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他们的“短期”目标,但是由于一个“速” 字,已经使他们的目标自动成为“短期目标”——对短期收益要求高到不可能得到的地步。总体上来看,大多数人在承认耐心是成功的必要素质的同时却暗暗希望自己是个例外——别人不行他们却能够速成。他们通常也并不愿承认自己的急功近利。
7、背单词不是学英语
背单词不是学英语。最好的、最有效的是最朴素的方法:通过大量阅读积累词汇,通过频繁使用消化词汇——这也是不二法门。
(三)我认为更加可贵的观点
1、如何判别现实可行的目标
我们衡量一个目标是否现实,有一个特别简单而又朴实的判断标准--“有没有人成功过?”如果答案为真,为了确定那不是小概率时间,还可以进一步稳“是不是有很多人成功?”如果这次的答案还为真,那么这就是个现实可行的目标。
2、不相信你能学好,你一定不能学好
学习这件事情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并不保证真的能够学好;但是反过来,如果相信自己不可能学号,那最终真的不可能学好。所谓“自证预言”就是这样。当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那件事情原本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此事最终真的会发生。观念的力量有时如此强大, 乃至某个观念上的一点点改变,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3、如何让自己对一件事情印象深刻?
印象深刻往往只来自两个方向,1)大量重复;2)意外发现。而刚刚那样的念头,会让你“觉得”意外,所以,一旦这个念头闪出来的时候,你就获得巨大进步了——因为你将来很难再犯同样的错误,因为你印象深刻。当然,还是要记录下来的,因为我们的记忆力不可靠。
4、记住越多,记得住的就越多
一个人的记忆力同样也会影响他的理解能力。理解力的发展也会促进记忆力的发展。记忆力就是这样:记住的东西越多,记得住的东西就越多。一个人记忆力的发展空间取决于他现有的记忆力。而理解力也是如此,已经理解的东西越多,能够进一步理解的东西就越多,一个人的理解力的发展空间同样取决于他现有的理解力。
5、理清概念
最终,永远是那些能够把概念区分清楚、定义清楚的人才能够想清楚,进而改变整个世界:而每一次决定、每一次判断,都依赖对过往存储在自己脑中的各种各样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的概念的有效处理。所以,我常常告诫学生应该经常查询百科,因为它是普通人用来构建概念体系的最基础工具。遇到任何不太了解的概念就到百科上查一查,而后做点笔记,是一生的好习惯。我推荐给学生使用的只有一个,就是Wikipedia89。
6、进化
拒绝学习等于拒绝进化。
7、技巧与修正
有一个方面的技巧是应该最先打磨的——获得知识的技巧:从观察到聆听,从阅读到反刍,从读书到笔记,从使用图书馆到使用搜索引擎,一切获得知识的手段需要技巧,并且还需要不停地打磨这些基本技巧。其次是逻辑思考的技巧,再次之是沟通的技巧。这三项是应该排在其他技巧之前,因为打磨任何一项技巧都需要时间,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划分轻重而为之。前一分钟说每一项技巧都需要打磨,这一分钟要说的是连技巧都要反复修正。甚至,还有些时候要把一切都完全推翻从头再来,这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还需要耐心与智慧。让自己的心智保持开放,知易行难的原因在于其中蕴含着痛苦——打破牙齿和血吞(曾国藩语)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