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像上课”,说的是老师在课堂上要少些包办、限制和理性,多些自主、引导和情趣。师生不妨都放松一下,乃至于“放任”一下,让课堂教学生活化、游戏化。限制太多,要求太严,学生在课堂上势必缺乏安全感:轻松感,学生的思维势必凝固。在课堂上,我力求做到语言生活化、口语化,让表达浅显而生动。教学设计力求新颖,并不断变化形式。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语文,就是听说读写。
构建“儿童的语文课堂”,考验的也是老师的修养和智慧。这里面,也有个“度”的问题。无论如何,不要忘记,我们是在教儿童学语文。“儿童的语文”要求我们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
“不要太像老师”。有一次,于老师上作文课,一进教室门,发现黑板没擦。于老师拿起黑板擦,边擦边说:“也许上节课老师拖堂,下课晚了,值日生没来得及擦。”话音未落,一位值日生一个箭步跑道黑板前,拿起另一个黑板擦帮于老师擦,于老师说:“我擦上边的,你擦下边的,骆驼和羊,咱俩是擦黑板的最佳搭档。
学生大笑之后,于老师改变了原定教学计划,让学生把这件事写下来,学习刻画人物动作和语言。教学效果极好。
“是师非师”“是课非课”中的“是”与“非”,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要处理得当,做到恰到好处。努力到一定程度,二者会融为一体,在教学中会“自然流露”。
总之,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