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学问我死亡敏感期的问题,于是有了这篇。
如果你的孩子现在特别害怕和死有关的内容,那我应该恭喜你。不要焦虑,因为她感受到了人类的三大终极命题之一,我要去往何方。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往何方,你会发现,这三个命题在儿童6岁之前就会陆续成为他们最关心的话题。
从一开始说话只会叫自己宝宝,囡囡,到忽然有一天,自然又认真地说我!我要!我不!前后貌似断篇,其实极其其连贯。这是一次发现我的存在的飞跃,随后也是我的我的我的,不不不的各种自我边界和身份的辨识。然后,有一天,貌似安静了。
紧接着,就是各种纠缠。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
“你是充话费送的。”
当孩子的智慧继续生长,达到一定高度,当接触到死亡的话题,孩子的第三个问题也来了。人为什么会死?死了会怎么样?这么一个大到我们都难以承受的课题,对于孩子来说,心情或许会恐惧的,焦虑的,紧张的,好奇的。然而,只要引导对了,你的孩子会更热爱自己的生命和这个世界。
对女儿的生理启蒙比较早,在她会用手滑手机屏幕的时候,也就是一岁半,给她看了精子和卵子的纪录片,告诉她,爸爸的精子朱一跑步得了第一,和卵子紫妍结合了,于是就有了朱紫妍。女儿对于精子和卵子的故事百听不厌,至今都会让我讲给她听。
为了让她更理解人体,买了个骨骼模型以及一本叫《我们的身体》启蒙书。
关于死亡,小朋友是在家里的金鱼翻肚皮的那一刻了解到的。我告诉她,金鱼回老家了,我们需要把她埋起来,让她的身体腐烂,变成泥土。她那时候两岁,不知道是否明白,但现在,在她四岁的时候,她会和客人说,以前还有小红和小黑,但是,他们死掉了。她说的时候有点遗憾,但没有悲痛。
我一贯以尽量科学严谨的语言去帮他解释世界的自然法则,她目前最爱的两本书是《我们的身体》和《动物世界大百科》。但这并不影响他对童话的喜欢。每天,我们都会有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讲讲绘本,讲讲那些奇妙的童话故事,乐此不疲。
有一天,我问她:“这些故事是真的吗?”
“不,它们都是假的。”
“那么,小动物们会说话吗?”
“会啊,小猫说话是’喵喵’,美洲虎是’嗷呜’……”她开始模仿起各类动物的叫声。
“但是美国的狗是听不懂中国狗的叫声的,它们不是同一种语言。”
“但是当熊猫发现老虎过来,它会嗷嗷吼叫。把老虎吓跑,老虎能明白熊猫的意思。”
科学与童话,在孩子的世界里真的可以并存,前者为她的精神世界提供规则感,后者提供创意、温情与另一种可能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科学家,同时也可以是一个宗教信仰者。
所以,当死亡敏感期到来的时候,我会和她讲讲下面两本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一本关于死去的人去了哪里,一本关于轮回和生命的意义。
孩子纯净的灵魂直击生命主题。但愿我们的合理引导,让她对生命深深敬畏并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