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理解皇帝的忍辱负重(一)-我看《甄嬛传》
视频来源:电视剧《甄嬛传》第36集00’38---08’04
事件背景:敦亲王殴打言官事件平息之后,敦亲王得寸进尺,上表请封其生母温僖贵妃为贵太妃,并迁入妃陵。皇帝碍于朝中形势不得不忍,甄嬛理解并安慰皇帝。
摘要:甄嬛如何应对被惹怒的皇帝?
1、一顶轿子来到宫门外停下,甄嬛刚从轿子里出来,苏培盛急忙迎出来,风急火燎地“哎呦“一声,道:“娘娘您可来了!皇上发了好大的脾气,把奴才们都轰出来了。”原来是皇帝发火了,苏培盛终于盼来了甄嬛这个救星,并解释求助的原因。甄嬛边走边听着,苏培盛又是作揖又是请求:“娘娘,拜托您!进去好歹劝一劝,奴才们感激不尽啊!”这是明确需要甄嬛帮什么。甄嬛很镇定地问出了什么事?得知是为了敦亲王请封的奏章,甄嬛说:“敦亲王太过人心不足了,才封了他一双儿女,转眼又要来请封。”甄嬛对敦亲王此举的评价。苏培盛双手一比划,说:“奴才也这么说呀!”他这是赞同甄嬛的看法。甄嬛说:“皇上若不肯大可把奏章退回去,皇上从来不是性子暴躁的人啊!”皇帝有权不用本就奇怪,而一向沉稳的皇帝竟然发了脾气,搞得苏培盛如此焦头烂额,那就更蹊跷了,敏锐的甄嬛隐隐感到事态严重。苏培盛愁眉苦脸地附和“是啊!”,正说话间,殿内传来皇帝一声“放肆!”的怒斥声,紧接着是茶杯被地面碰碎了的声音,一听便知是皇帝砸的,可想而知皇帝气成啥样了。
2、甄嬛听了不禁蹙眉,看来事情的确很不妙,否则皇帝不会如此盛怒。这是人际关系中很常见的现象:有人发怒了,发怒时常常会丧失理智,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说一些不理智的话。旁边的人该怎么办呢?是劝还是不劝呢?到底该怎么做呢?想必很多人心里都没底,都很茫然。何况皇帝握有生杀大权,一怒之下怕是有人要倒霉了,搞不好还要掉脑袋,所以皇帝发怒更加可怕。此刻皇帝摔杯,说明已经盛怒,殿内的火药味重得一触即发,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别说胆小的害怕,胆大的心里也犯怵,一害怕就紧张,一紧张身体就僵硬,难免手脚不听使唤、说话声音打颤还结结巴巴,这下更是撞到枪口上了,要不怎么说伴君如伴虎呢。甄嬛该咋办呢?她手捧一杯茶,步履沉稳、神色自若地来到皇帝跟前(因为皇帝把茶杯摔了),很自然(并没有因不安而停顿,也不需要鼓起勇气才敢说),又很温和地说:“皇上喝盏茶可以平平肝火。”甄嬛的表现沉稳、淡定而平和,说明她心理强大稳得起!这就不一般啦!甄嬛不关心皇帝为何生气,因为她觉得这样做是在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不仅于事无补,甚至还可能让皇帝再次动气。她看到的是皇帝因气大必然伤身,所以最应该做的是让皇帝尽快消气,平息肝火,这样才是真正为皇帝着想。甄嬛选择直言不讳,请皇帝喝茶以平息肝火,也许有人担心直言搞不好会激怒皇帝,这样的顾虑也不是没道理。但甄嬛却没有这个顾忌,因为她可以消除这个顾虑。她的话里话外充满了对皇帝的关心、理解和体贴,她又温柔又懂事,应对得非常得体,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和学习。要做到象甄嬛这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3、皇帝听了,阴沉着脸,也不看甄嬛,说:“你怎么不问问朕为什么生气?”皇帝虽然阴沉着脸,但他脸上的怒气没有了,比起刚才摔杯的盛怒,他的情绪已经平复了很多,当然,他的心情仍然不好,并没有高兴起来(换谁来也高兴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