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问 紫禁城的“紫”字如何解释?
大多数导游讲紫禁城时说:古人称天帝住在“紫宫”,即紫微星垣,该星群以北极星为中枢,笼罩在紫色云团之中。其位置永恒不变,有“紫微正中”之说。皇帝贵为天子,将皇宫称为“紫禁城”,与天宫同色,以表示“皇权神授”、“天人合一”……笔者认为,此说只是背诵导游书中关于紫禁城“紫”字的解释之一,无可厚非。
其实,紫色是蓝与红相交后的混合色。根据《易经》“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的哲理,蓝色表示“天光”,如北京天坛的各殿宇多为蓝屋顶;红色表示“地火”,如宫墙窗柱多为红色。古人藉蓝红相交的“紫”,表示“天地相交、阴阳和合、夫妇美满”的理想境界。从紫禁城“紫”字的命名上看,无疑是赋予了故宫一个至高无上的名义定位。特别应当指出,上述的“阴阳平衡、人类和平”的理想境界乃易学思想反复强调的核心理念之一,紫禁城中的许多事物都围绕这个核心而命名或定位。
可以这样讲,“紫”是表示皇权至上的“政治性”颜色即“代表色”,同时,紫禁城的“紫”是古代“天人合一”哲理的形象载体。所以笔者认为,讲解紫禁城时如能将上述“紫”字所含易理加以阐释,则是更加完美的导游。
03问 为何紫禁城内很少见到尊贵的紫色?
有人说道教崇尚紫色,并称紫微星的紫色是肉眼凡胎之人看不见的。这种将“紫”神秘化的手法在紫禁城也得到运用,并且运用得还很高明。真的,偌大个皇宫,其中很难见到几处紫色之物,这充分说明紫色是不能随便“蓝红相配”地滥用。可以这样说,盛极之时的君主,符合青天上意,才能呈现“紫气东来”的圣景。
紫禁城用一个“紫”字,不仅使人联想到紫微星在人间这个“小宇宙”神降缩影,联想到“皇权神授”的天威,而且还将“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之一的“紫”,提高其地位甚至凌驾于一切色彩之上。
细看紫禁城各大殿的色彩,总是红黄绿居多而很难见到“紫”,真可谓“色以稀为贵”!一想到“紫”冠于“禁城”之首,更令人觉得“紫”尊贵无比。
人们在参观色彩绚丽的紫禁城时,面对一个“紫”字,倘若不看01问答——为何称紫禁城是“九五至尊”的城中之城?不了解其中易理,可能产生种种迷惑——如误认“紫”为道教色彩。而懂得01问答所述易理,游客或许会对紫色生出一些敬畏感,因为这个宫中难得一见的“紫”,竟然“形而上”地涵盖了天地阴阳、人间万物、当然也包括这座皇宫以及历朝历代臣民必须遵守的客观事物发展之规律。
无巧不成书——当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南修武当山,北建紫禁城”。于武当山天柱峰南侧敕建太和宫,建成后嘉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封这座建在孤峰峻岭绝顶之上的皇家道宫为“大岳太和宫”。因而紫禁城与武当山便有了共同点——崇尚紫色,信奉“太和”。
鉴于“太和”源于《易经》,以下问答还将详细论述,此略。
04问 “红得发紫”与紫禁城的“紫”有何不同?
人为何“红”到了极点就会变“紫”?紫胜于红、高于红吗?
据说古代紫色的地位原不如红。汉代,红被视为“正色”,而紫被视为“间色”即杂色。间色指两种以上的混合色,古人早已知道紫是红与蓝的结合。
孔子曾说:“朱,正色;紫,间色之好(美)者。”子曰:“恶紫之夺朱也……”。当年,孔子还嫉妒并贬低紫色是一种“惑人”的邪色。通过上述所引,我们了解到孔子虽然贬低紫色,但对紫色还是有一些正面的肯定。其一是承认在间色(两色)中,紫是最好、最美的;其二是“紫”能夺去“朱”的光彩,因而更具“惑人”的魅力。
据载,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恒公非常喜欢穿紫服并禁止百姓服紫。从此紫色地位上升到象征王权的顶峰。另外,唐宋两代规定:三品以上的高官可以穿紫服。唐代:三品以下、五品以上者穿朱服;宋代:五品、六品官员穿朱服。一旦哪位大臣由穿红服升到穿紫服时,就是“红得发紫”。
由此可知,紫色在服饰方面升为最高地位并象征最高权力是古来有之。据说日本的僧侣中,只有地位很高的住持长老,才可身着紫色袈裟。这也许就是受中国“尚紫”影响的事例之一。
紫色在建筑方面升为最高地位并象征最高权势虽历史悠久,但它与服饰方面的“紫”有很大区别。前者的“外在形式”多以殿名、城名隐形出现,如紫禁城、紫霄宫以及紫宸殿(日本京都1300年前的平安京大内裏的主要大殿即“紫宸殿”)等。后者多以内在具体的颜色来直接表现。《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由此可见,“紫”在紫禁城建筑色彩中的表现,多隐秘于“形而上”的“道”或“王道”意境之中,令人不得不去探索和领会其深藏含义。
说到底,古人对紫禁城的“紫”,完全是根据易学思想“阴阳平和”之说来设计指导的。并且,由于朱棣登上皇位后,认定“玄武大帝”(亦称真武大帝)是朱家皇室的保护神,因而大兴土木——南修武当山,北建紫禁城。永乐帝当年将祭祀真武大帝的宫观命名为“紫霄宫”。于是乎,皇城与供奉真武大帝神位的宫观都冠以“紫”色为名,紫色再次证明其为“天人合一”的神圣色彩,非凡人可随便用之。显然,“紫”之地位,在紫禁城与武当山紫霄宫命名之后,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