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洛镇有个小村庄,世世代代住着一群庄稼人。有一个老人,膝下有两个儿子,现年七十多岁,老伴在七、八年前去世了。大儿子一家在县城买了套商品房,他跟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住的是那种农村的土坯屋,又小又破旧。
每年开春,当地的年轻人都会外出打工挣钱养家,到外地或上东北做建筑工程。这年,二儿子一家四口人都打算去东北谋生计。临行时,嘱咐老人在家多注意身体,并放下一千元钱作为老人的生活费。在当地一千元钱不多,但就当时的条件,他们的确没有多余的钱供老人使用。估摸着凭老人的勤劳,在家种点地换点粮、菜之类也够花消。老人在家确实种了黄豆、芝麻、花生,一天到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这一年大儿子也外出了,只有大媳妇与大孙子在县城,偶尔老人也去县城看望一下大孙子,但从不说自己有什么困难,日子一天天就这样过着,谁也不知老人的孤独与寂寞,生病了无人照看,也没去医院检查治疗,在家艰难地度过每个日日夜夜……
这年年末,二儿一家从东北回来了,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准备回来建新房,因为老房子实在太旧了,下雨天到处漏雨,没法住人了,老人看似也跟着高兴,并从自己的枕头底下拿出七百元钱,还给了二儿子。这个是他们年初给的生活费呀。一年了老人只用了三百元钱,日子是怎么度过的?看着手里的七百元钱,媳妇眼里含着泪花。当天去城里买回了猪蹄煲上莲藕炖成了汤,老人吃完一碗后说要去县城大媳妇那儿看看,二儿子一家同意了,并说让老人在做新房子时帮忙照看一下,全然不知老人心里在想些什么,他也没有透露任何内心的想法。
第二天早上,从大媳妇那儿传来了噩耗,老人上吊自杀了。在大媳妇那儿,他住在楼下车库里,一大早儿媳去拿电动车上班,发现老人穿着白色的衬衫,将自己挂在了小区下面晾晒衣服的铁丝上,看着叫人心痛。为何要自杀呢?后人们猜测着,是不是身体不适,又不想拖累后人?谁也不明白一个孤独老人的独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也许他追随他的老伴去了吧。儿媳们后悔平时对老人少了关心与交流,一味忙自己的的生计,没有好好照顾到他。就这样一个慈祥、善良的老人就这样离开了人世间,没有给后人带来任何麻烦,就算到死也没有在语言上的抱怨。这让后人们情何以堪啊!其实人年纪大了是需要后人嘘寒问暖的,不在身边多打打电话,多一声问候是应该的,把老人放在家里不管不问是不对的, 做子女的应该孝顺父母,别让自己的行为影响了下一代,要想孩子将来对自己好就必须自己先做好榜样。
每当想起身边发生的事,心头便有无限感慨,对待父母,就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呵护的同时还得尊重,不要等到”子欲养时,而亲不待了”,留下终生遗憾。想想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也是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没有父母的孩子就象行走在大雨中没有雨具。艰难中生活的人们会相互激励,一旦条件改善也许想法就多了。当岁月的年轮将尘世间的人和事远远带走时,而我仍会把尘封的记忆打开,象剥洋葱一样将它们一一剥开,不留余地,让我纠结与困惑。总有让我无法忘怀的人和事,一直永驻心间,记忆犹新,注定了一生的喜忧参半,平凡而无伟大。
如今远在他乡多年,听不到父母的唠叨,却时常忆起往昔,曾经的恼人的唠叨却变得那么的难能可贵了,那么的亲切入耳。脑海里浮想起中学时的情景,每到周末下午我得返校读书,母亲总是做好饭菜等我回家吃,而我总是玩够了一路小跑着回家,吃上一点,母亲叮嘱多吃点,我还嫌烦。回味无穷的日子,贫穷而又伟大的年代,让人追忆……
试想问一问,故事中的儿子们如今条件都好了,住上了大的宽敞的楼房,每当炊烟袅袅升起,厨屋饭菜飘香时,你们是否还记得你们的父亲——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