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院 18地理科学 杨琴
2019年11月22—11月24日,在指导老师蒋焕洲、杨廷锋、吴显春三位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前往雷公山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野外实习。实习前,全班同学做好了分组和准备工作,准备好了实习要用的卷尺、地质罗盘、锄头、地质锤以及借了GPS定位器,鉴于此次实习对于我们历练的重要性,我们小组的成员按照分工积极准备,将老师发在群里的资料每人一份打印出来,熟悉指导老师分发的资料,并对实习充满了期盼。
实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内部进行再分组,两个小组成员负责拍照,两个负责记笔记,一个负责录音,两个负责将问题整理出来问老师。每到一个实习地点,我们小组成员都很认真,把找出的植物向老师询问,并做好记录,拍好照片进行归类,然后收集起来。 在巴拉河实习地点,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巴拉河流域的形成过程以及原因,河漫滩、阶地、河谷等我们都有了很深的认识。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阶地,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河流下切,原先宽广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上,形成的阶梯状地形。同时我们也对沿途的水文地貌进行记录,进行地貌的浅成研究,我们小组通过实地用地质罗盘测量倾向、倾角、走向对巴拉河沿岸地质产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二天第三天我们到达雷公山不同地点进行土壤剖面的样方及植物种类的认识。首先,我知道,雷公山保护区分布面积大的是黄壤,在垂直分布上从海拔150~1400m均为黄壤所覆盖,其次是山地黄棕壤,海拔1400~2000m为该土覆盖,分布较少的是山地灌丛草甸土和山地沼泽土。土壤呈酸性反应,ph值在5左右,故土壤肥力水平是高的,宜林程度好,能满足发展杉木、秃衫等树种的需求。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植物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高达90.7%以上,在已知的1390种植物中,有属中国特有的16种,被列为国家濒危、珍稀植物的有20种,如秃杉、红豆杉、种萼木、银杏、鹅掌秋、马尾树、榉木、楠木、水青树、金佛山兰等,是我国中亚热带一个极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所以能来雷公山实习,真的收获良多。
在此次实习中,雷公山山地由于地形地貌复杂,随着海拔增加,土壤形成的生物、气候条件产生相应的变化,致使土壤形成类型和分布产生垂直分布变化的现象非常显著。从山麓至山顶,选择土壤剖面观察点,对其土壤类型特征进行观察与识别,从而分析雷公山土壤类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以及植物群落属性多样性的分析,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植物标本取样、数量调查等,认识植被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雷公山的水文、地貌,把课本上枯燥的知识的生动展现了出来,大大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
以下就是我雷公山实习的收获:①我学会了地貌野外考察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②通过实习,有利于我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培养我的实践能力;③我掌握了有关GPS仪器和地质罗盘工具的使用原理和方法;④学会了如何进行土壤剖面野外识别与鉴定;⑤对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⑥初步了解雷山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当然在实习中也暴露出很多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①对课本上知识的熟悉程度不足,以至于老师在讲述过程中所使用的名词有些模棱两可;②记笔记的速度不够迅速,一些要点没有记录完全思维转动不够快,没有及时的向老师提问自己心中的问题;③前期对实习区域的地理资料进行查阅的程度不够,在实习的时候碰到什么小的问题都要询问老师。
改进措施:争取在下次实习时做好充分准备,将课本上的内容掌握好,在实习的时候才不乱了阵脚;大胆地向老师提问题,将自己的疑难问题解决好,达到实习的目的,从而不断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