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一个长我十来岁的傻大个,叫葛亮。
葛亮不姓葛,姓王。
王葛亮这个名字一直被乡里乡亲喊叫至今,才遇及识字娴文的人去夸耀。底细人说别看葛亮他爹一天学屋门没进,可就是长了一个异于常人的好脑袋瓜子,凡是听过的故事,就象刻了漏板印进他的脑子里,啥时有用处了便可原版拿来。
葛亮出生那年,适逢他爹每晚在纳凉的人群中讲《三国》故事,三疃五庄都出了大名。他爹崇尚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便给自己的娃取名王葛亮,巴望着王葛亮能为王家光宗耀祖。嘿嘿,我不大看《三国》也知道个大概,人家诸葛可是个副姓,你把人家的姓与名拆开用了,我不免有些好笑。
小葛亮在同伴中光长个子不长脑子,别人家孩子能背得几首唐诗时,他还是讶讶学语那阵子掌握的那点老调子,象“小板凳拉木锨大头在后边”这样的巧说就算是他的高难度知识了。他爹虽能说会道的,但饱尝了没文化之疼。记得早些年街头巷尾议论,他如果有点私塾底子早就上县文化馆了,那年海选没捞着去就是吃了笔试的亏。
为让小葛亮不重蹈复辙,葛亮他爹或抑仰顿挫或咄咄逼人,费煞苦心的领教均无济于事,换回的仍是小葛亮木讷的表情。他爹是较有见识的人,心想:若送儿上学是绝无收获的,就用他的人高马大吧,先当小马驹拉扯着,庄稼地里会排上用场的。
好马要用好料喂,自己的孩子自己疼爱,小葛亮享受了正常儿童的待遇抚养。
年复一年,小葛亮随着时间的脚步,转眼走到了国家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家也不例外,降临了忍饥挨饿的厄运。
不能等闲待毙呀,一些脑子灵活,又能放下架子,张开嘴巴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人,便会到一些条件尚好的村庄去要饭。那时候“要饭”要的真的是饭,饼子、地瓜干、莱团团……给什么接受什么,不像现在的行乞者只要人民币。
那时候的行乞者是每家每户的要,走到谁家大门前,便把打狗的棍子一撑,嘴里就叨咕一句话:大娘,打发打发要饭的吧——,大娘,打发打发要饭的吧——,直到家里出来人,送来了食物,也就不唠叨了。
可能是年长的大娘心眼好的原因,也可能是大娘掌厨的原因反正那些要饭的到了哪家的门口都是这么喊的,仿佛是行乞者的“官话”,或者叫 “行业术语”?
话说当时的王葛亮他爹,患上了腰肢损伤动弹不得,便叫葛亮随同老乡去要饭。
王葛亮象演出一般充分地准备了台词,到了一户人家门口,照例站在那里念念有词:大娘,打发打发要饭的吧——,大娘,打发打发…………
这时候屋里走出一位大爷,手里拿着食物。王葛亮也会区别男女,可能心里想:原来是个大爷。嘴里的话却变成了这样的:大娘,打发打发大爷吧——。
大爷一听,火了:这小子,要饭的还是骂人的?边骂边抡起了院子里的铁锨,要打活人。
王葛亮对要打人的架势是肯定会看出来的,饭也不要了,撒腿就跑掉了。
前几天,看了一些精彩口误的集锦,自己伏在案上大笑良久,便想起了葛亮家的文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