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系列书,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远远没有一些长篇小说精彩,但是从历史意义而言,这样纪实性的文学作品,承载了太多东西。作者借由一支笔,写出了亲历悲伤的人们当时的情形与感受。
《我还是想你,妈妈》,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入侵俄罗斯,战争突然爆发,书中的讲述者当时还只是几岁的孩子。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争,最强烈的冲击莫过于死亡,饥饿和恐惧。爸爸们是缺席的,因为他们都到了前线。妈妈是这些孩子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可是妈妈有时候也是缺席的。几岁的孩子,可能最后从一家人变成一个人。那个年代,没在育儿园待过的孩子是少见的。
他们的经历各有不同,又何其相似。战争爆发,爸爸上前线,妈妈领着孩子逃离。房子被烧为灰烬,在森林里,村庄里,地窖里躲藏德军的屠杀。眼里见的是死亡——亲人的死亡,熟人的死亡。到最后,死亡成了常态。那些侥幸活到战争结束的小孩怎么样呢?
有人说自己变得麻木,失去了爱的能力,别人越难过,他反而越开心,所以结婚两次都离婚了。
有人说在以后的岁月里都害怕雷电声,每次打雷,似乎都重回战争现场,伴随的是流血和逃离。
有人说见了太多不能回忆的东西,目睹家人被枪杀,亲人被虐待,而德国的小伙子看着这些却在笑,那个时候,不觉得自己是孩子,而是一瞬间成了男人,十来岁的男人。
有人说战争结束后,爸爸从前线回来,抱着她让叫爸爸,她看着这个陌生的男人,怎么也叫不出来,最后说出来的是“叔叔”。
有一堆姐妹,因为战争,没有玩过玩具,长大以后,给自己孩子买东西只买布娃娃,送别人礼物,不管送什么人,也只送布娃娃。接收礼物,依然只要布娃娃。因为童年想要的一直没得到……
……
战争留给这些孩子的是什么?
是不堪回首的记忆,是残缺的家庭,是缺失的童年,是一辈子弥补不了的遗憾。
看着他们的故事,对照自己的生活。一度以为亲情,友情,爱情和工作,更好的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以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这样按部就班的,可能差别只在于感受不同。可是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看到他们的经历,发现我们所理所当然的,对于他们而言却太奢侈,可是他们也是孩子啊,为什么要让孩子遭遇这样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