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 2017年9月30日
放假前1天接到紧急任务,原来的一个项目需要做一些变更。Boss甩下一句话:“全体加班,务必在3号完成任务,之后开始放假,加班费当天结算”,然后潇洒自驾游去了。办公室一片愁云惨淡,两个月没休假了。大家前段时间天天加班赶任务,就盼着国庆节前做完项目,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人算不如天算,临门一脚,球还是被踢飞了。
期盼假期是一种略带焦虑而又幸福的心理,越到假期临近的时候,越是难以抑制渴望的喜悦。办公室的小姑娘平时住宿舍,听我保证国庆节放长假,早就计划了回家计划,打包好了东西。从今儿早上到办公室就没停住的笑脸,现在也像霜打的茄子。项目主管也看看我,前几天是我信誓旦旦的跟大家保证,这次国庆从1号开始放假。又自己打脸了吧?!我捂脸……
血淋淋的实现告诉我:话永远不要说得太满,不到最后一秒钟,意外随时可能发生。做好Plan A,也绝对要储备Plan B。
Day2 2017年10月1日
任务是死的,但人是活的。虽然Boss留话说3天,也没有不允许提早完成任务吧?我胆大抗命,自作主张,勇敢的甩出了另一句话:“想休息,大家加把劲儿,只要任务完成,立刻放假”,然后任命的坐回电脑前加快了敲打键盘的速度。
10月1日下午5点,最后的审定工作完成。10分钟之后,办公室只剩下我一个人等着甲方来取图纸。
磨洋工、耗时间、效率低、错误多……或许每个老板都或多或少的对自己的员工有过这样的抱怨。但原本计划三天的任务为什么在一天之内竟也能完成好?尽管老板说当天结算加班工资,有3倍的高薪刺激,为什么大家还是宁可选择放假?作为公司的缔造者,每一个老板都知道要做市场需要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作为管理者,是否可以做一次逆向思考,如果员工就是公司的另一个潜在市场,你的员工们的刚需到底是什么?
所谓的管理是不是也可以重新定义,通过满足员工的刚需来提高员工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不是靠所谓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来约束?
Day3 2017年10月2日
放假了。
昨天计划今天要早早起床,打扫好屋子卫生,然后去超市给父母买过节礼物,中午好好给自己做顿大餐,再好好的读一下午书,等晚上和姐姐一起回家过节。
但毕竟不用上班,一不小心,昨晚看剧看的有些太晚了,想起睡觉的时候,已经是凌晨4点钟。
闹钟一如往常的准时。伸手关掉,心理默想,再睡一会儿吧,反正上午不回家,不着急,8点钟起床也来得及。再醒来,已经中午12点多了,头晕晕乎乎的,屋子里似乎有点冷,外面好像下雨了。抱紧被子,再赖一会儿吧。
下午2点,姐姐打来电话,让我过去找她。一咕噜从床上跳起来,洗脸刷牙,收拾回家要带的东西。为了防止路上晕车,又给自己煮了袋儿方便面,囫囵吞下。想起来给父母的东西还没有买,但已经没有时间了。
哎,原本计划美好的一天,为什么会过如此糟糕?!在前段时间的紧张忙碌之后,自己出现了过度放松。用卡尼曼的思想来说就是,系统2失去了对系统1的抑制作用,任由系统1对事情做出做本能最直觉的反应。因为平时考虑到第二天要上班,理性告诉自己要早睡早起。但这个时候没有了理性的抑制,自己就任由系统1指挥,享受当下追剧的乐趣,根本不会考虑到第二天这么长远的事情。接下来就形成了连锁反应。
所以,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最重要的是保持对自己大脑的觉察能力,要知道当下做出判断和抉择的是自己的直觉本能还是理性思考。当被本能控制的时候,适当收紧头上的紧箍咒,让自己的行为别太出格;当太过于理性的,也要适时放松,绷紧的皮筋反弹回来会很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