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一辆搭载“智能驾驶”的小米SU7在高速上碰撞爆燃,导致3名女大学生死亡。这场悲剧不仅引发家属的悲痛质问,更将小米汽车推向舆论风暴中心。从“智能驾驶失灵”到“车门锁死”,从“电池爆燃”到“责任真空”,这场事故为何能引爆全网争议?背后是技术缺陷、宣传误导,还是公众对新能源车的集体焦虑?
年轻生命的陨落:事故细节刺痛公众神经
事故发生在安徽德上高速,车辆以116km/h开启NOA智能辅助驾驶,行驶至施工改道路段时,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并发出警报,但驾驶员接管后仍以97km/h撞上隔离带水泥桩,随后车辆爆燃。车内3名女生被烧身亡,仅后排乘客被路人砸窗救出,最终抢救无效。
争议焦点:
1. “致命2秒”:从系统提示到碰撞仅2秒,驾驶员根本来不及反应。专家指出,L2级辅助驾驶本应“人机共驾”,但系统未给足接管时间,责任归属成谜。
2. 车门锁死疑云:家属质疑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小米回应称车门配有机械应急拉手,但事故车辆是否因断电失效?专业人士分析,电动车门依赖电机,碰撞后或难解锁。
3. 电池爆燃风险:小米SU7采用“倒置电芯”设计,宣称能防短路,但剧烈撞击后仍爆燃,新能源车安全再遭拷问。
科技与安全的博弈:智能驾驶是“神器”还是“陷阱”?小米SU7上市时以“智能驾驶”为卖点,但事故暴露两大矛盾:
过度宣传的隐患:车企常将辅助驾驶包装成“自动驾驶”,消费者易产生依赖心理。此次事故中,驾驶员可能因系统长期稳定运行而放松警惕。
法律滞后性:我国规定L2级辅助驾驶责任在驾驶员,但系统设计缺陷(如接管时间不足)是否担责?行业呼吁明确“人机权责”边界。
网友灵魂拷问: “智能驾驶关键时刻掉链子,车企该不该背锅?”
“宣传时吹上天,出事就甩锅驾驶员,这是不是双标?”
小米的危机公关:真诚还是套路?事故后,小米动作频频:
成立专项组赴现场,提交行车数据。
雷军发声哀悼,承诺“不回避责任”。
但家属质疑:“为何不主动联系?车辆是否被转移?”
舆论分化:
支持者认为小米反应迅速,配合调查;
批评者指责回应避重就轻,未直面车门锁死、电池安全等核心问题。
新能源车的安全焦虑:一场全民大讨论,事故背后,是公众对新能源车的深层担忧:
1. 电池安全:碰撞后起火、逃生困难成致命痛点;
2. 智能驾驶信任危机:技术未成熟,营销已超前;
3. 应急设计缺陷:传统燃油车机械结构更可靠,电动车过度依赖电子系统或存隐患。
网友热议: “买电车是为了省油,不是玩命!”
“车企敢不敢公布所有事故数据?”
科技向善,安全不能“试错”
小米SU7事故不是孤例,而是新能源车狂飙时代的一记警钟。当车企追逐“智能”“续航”时,是否将安全放在了首位?消费者在为科技买单时,又该如何保持理性?这场悲剧终将推动行业反思:科技的光环,永远不能掩盖生命的重量。
“你敢完全信任智能驾驶吗?小米该为事故担责吗?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