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题记
正所谓:“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数千年前亚圣孟子便谆谆告诫后辈“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理,一个民族需要规矩,一个国家需要,一个家更需要规矩。家庭是基础,家教是价值认同,而家风则是一种传承。
自从有了家,在外漂泊的游子有了心之所属,漂泊的心有了一处可以寄居的港湾,在他们失意时,家庭成了他们可以并肩作战的好战友,成了他们最坚实的依靠。杜甫再忧国忧民,也会“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高适再忠勇为国,也会‘’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纳兰性德再潇洒从容,也会“恬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还有更多迁客骚人或许政治失意,或许战乱等原因不能归家,只能待夕阳西下时,独望江头,让思乡情化作潺潺江水,向着心的方向流去……
纵观古今,颜之推《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人,他们居庙堂而治国,处寒舍而齐家,独处时而修身。颜介教导子女“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曾国藩也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傅雷则谆谆教诲儿子傅聪要“树立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种能够恒古不绝,源远流长的古训随着时间的沉淀凝结成了一种文化符号,成为了一种普遍为世人所遵循的价值认同,继续得到了当今社会的无限推崇,继而由大及小,于无声无息中影响到我们每个家庭,乃至于个人。
曾经无数次我静坐冥想,我觉得一个地方民俗的形成或许同家风相关吧,它是群体共同创造或接受并共同遵循的一种价值认同。很感恩我能在我小小的家中也能感受到这种奇妙的价值文化认同,父亲是一名雷锋志愿者协会成员,平时都会参加一些学雷锋的好事,像捐款,捐物等等,每次看到父亲在朋友圈参加志愿活动的分享,我就不禁心头一颤,我觉得我应该属于那里,应该也是我扮演的角色之一。开学后,我义不容辞选择加入校园青协,就像游子漂泊的心找到了休憩的港湾,找到了我的方向。我想,这也就是所谓的价值认同,所谓的家风吧!
《红灯记》曾言: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近代大文豪鲁迅更指出: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家风作为一种可以传承的文化符号,渐渐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潜移默化影响着当今社会,体现出的是一种道德的力量。
家庭是基础,家教是价值认同,家风是传承。没有家庭,何谈家教,没有家教,何以成家风。从古至今,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唯有重视家风传承,才有机会使千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梦想启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