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这本书起初是钱瑗在病床上所作,可惜还未完笔就去世,后由杨绛接着创作。
全书共三部分,前两个部分主要讲杨绛的一个梦,一个因为不舍家人而做的长达万里的梦。最后一部分是杨绛追忆三人往事。 在这个“万里长梦”里钱锺书因公事走上古驿道,随后杨绛和钱瑗也走上古驿道寻找钱锺书,渴望在古驿道上圆三人团圆之梦。然而古驿道就是一条说告别的路,在这条路上,钱瑗和钱锺书先后和杨绛说再见。在这条古驿道上,钱锺书缓缓前行,让杨绛一程一程地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渐渐拉成一个万里梦。 在梦里先说再见的是钱瑗,她因结核钱瑗在后期不进饮食,身体饱受摧残,最后在梦中睡去。令人心痛的是钱瑗在饱受病痛折磨的时候,思念父母但又没有父母的陪伴,这种心痛是双向的,钱瑗思念父母,而杨绛却只能在梦里依偎在钱瑗的病床前,靠梦来圆自己陪伴钱瑗最后一程的愿望。正如文章所描述的那样“:我心上又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我想到她梦中醒来,看到自己孤零零躺在医院病房里,连梦里的妈妈都没有了。而我的梦是十足无能的,只能像个影子。我依偎着她,抚摸着她,她一点不觉得。”这种看着亲人承受病痛时的心情有时会比亲人更感伤痛,她无能为力,只能看着亲人一点一点地枯萎。随后钱锺书也紧跟着钱瑗的步伐在古驿道上和杨绛说再见。至此杨绛的“我们仨”就失散了,只剩下杨绛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而三里河寓所也成为了杨绛的客栈。 杨绛开始在客栈里追忆我们仨的过往,杨绛一个人追忆但也不空虚,正如文章提到的:“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以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家庭,这个家庭都是著名的学者,都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做过巨大的贡献。但对于杨绛而言,这个家朴素,这三个人,很单纯。他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现在他们仨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一个杨绛,再也找不到他们。她只能把他们仨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初入牛津,钱锺书就亲吻了牛津的大地,使得两人本就不富裕的生活更加艰难。虽然预算不足,但两人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早晚的“探险”,搬房冒险,做饭冒险,甚至是钱锺书第一次学会划火柴,这些日常的小事,在作者重温的笔下都变得温馨许多。在杨绛的笔下,他们的做饭是从“原始人的烹饪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随后钱瑗的到来让这个家庭更加圆满。钱锺书拿到牛津大学的文学学士证书之后一家三人便前往巴黎求学。但在巴黎求学一年后,三人便为国为家回到了上海。在战乱的时代,他们三人辗转于各地,寻找工作,支撑着家庭,虽有分离,但是三人的心却始终在一处,始终可见其中的情谊,也可见其中的豁达之情。文中提到:“我们沦陷在上海期间,饱经忧患,也见到世态炎凉。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在人情中两人“读通”许多人,许多事,长了不少学问。 沦陷时期,可见的不仅是人情中的智慧,更有两人对祖国的深深的依恋,以及相信解放的决心。两个知识分子,如要逃跑,处处都是安家之地,但是决定两人何去何从的还是他们最基本的感情。在这个沦陷之地,有着他们最爱的家人,他们不愿失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他们是知识分子,热爱祖国的文化,热爱祖国的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 读完全书,心情五味杂陈。在这本书内见证了这三个人短暂精彩的一生。最好的爱情是钱锺书遇上了杨绛,他们互为老师,杨绛做钱锺书的家务老师,而钱锺书做杨绛的学习老师,他们两人在生活中彼此扶持,互相爱护。最好的家庭是杨绛、钱锺书和钱瑗,这个家庭是朋友式的家庭。钱瑗长大了,会照顾妈妈,会和爸爸一起做哥们,而钱锺书也会做杨绛与钱瑗的老师,在穿衣吃饭上,钱锺书需要杨绛和钱瑗的照顾,三个人的家,才是完完整整的家。 这个家庭的氛围是和谐轻松的,钱锺书会和钱瑗一起向母亲的整洁造反,而杨绛也会和钱瑗一起向取笑父亲的色盲。这三个人可以在饭店里一起“看戏”,可以在公园里一起“探险”,可以一起捡“石子”。这三个人,可以是家人,也可以是朋友,可以是老师。但是人世间没有小说和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永远。他们的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他们已经在人生道路上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