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妈妈口中轻轻吟诵着诗句,手却一刻也不曾停歇地搓揉着盆中的糯面团。面粉、花生仁、核桃仁、枸杞、冰糖、芝麻,六个天青色的青花瓷碟在妈妈和奶奶面前一字排开,这是用来做五仁月饼的“食材”。自我记事起,每年的中秋,这是我家必然上演的“佳境”。
中秋之夜,夜幕低垂,月儿从山头悄悄露出笑脸。圆圆如银盆,当如水的月光柔柔地透过高过屋顶的大树枝叶,静静地倾泻在老家的庭院,妈妈和奶奶就忙开了,和面,准备做“五仁月饼”的各种食材,又一一用精美的瓷盆装好。天青色的瓷盆衬着白的面粉、白且胖的花生仁、奶白的核桃仁、火红的枸杞、晶莹剔透的冰糖,再兼以散发着浓香的芝麻,精美又诱人!每每这时,我总忍不住凑上前去,用手到每个碗里抓上一把食材就往嘴里塞,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奶奶总是一脸宠溺地笑着说:“馋猫,慢点吃,小心噎着。”妈妈呢,静静地站在一边笑,也不恼也不说。
等到奶奶一声令下“做五仁月饼喽!”,爷爷和爸爸就会在庭院的月下摆好桌椅,奶奶和妈妈就将准备好的食材一一搬上桌。月光皎洁,夜色如雾,轻轻地笼罩着老家的庭院,树头不知名的虫儿不时地发出低低的吟唱,大家悠闲地坐在月色里。妈妈是个有诗情的人,总喜欢在这个时候随口吟诵些古诗。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等,每年的中秋,我都能从妈妈那儿学到很多首古诗。赏月、吟诗、做美食,真是人间美事。
家中,奶奶最擅做“五仁月饼”,先用面粉擀面皮,轻轻地滑动手中的擀面杖,一块上好的面饼便做好了,再往面皮“肚里”装“五仁”,奶奶的面皮中放的料多,且样子最好看。一字排开,仿佛一群端庄秀丽的美女。妈妈虽动作不及奶奶娴熟,但一摊一放一揉中,也有种别样的美。奶奶曾笑着对妈妈说:“再过几年,我弄不动了,你就可以顺利接班了。”妈妈笑着答应。
我曾不解奶奶为何一定要自己亲手制作“五仁月饼”,现在超市里各种口味的月饼应有尽有,而且制作精美,口感也不错。奶奶悠悠地叹了一口气,接着便说起了一段往事:奶奶年轻的时候,食物非常匮乏,买任何东西都需要凭粮票,一家人得到的粮票是十分有限的,那时,为了能在中秋的时候吃上一个清香可口的五仁月饼,通常要从年头就开始积累食材,一点点、一点点地积,有时积到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到了还不能凑够“五仁”,于是就只能将就着做“三仁”“四仁”,就是缺“仁”的月饼,一家大小也只能每人分到一小块。那时候,奶奶就盼着哪天能畅畅快快地吃上一个“五仁月饼”。 奶奶眼中噙着泪花,声音有些哽咽。接着,又深情地说:“现在,改革开放给大家带来了幸福的生活,食材已经变得很丰富了。市场里各种月饼都有,但机器制作的月饼哪有手工制作的“五仁月饼”味道醇正?再说,日子好过了,也不能忘本呀!这就是我每年坚持做传统手工月饼的原因!”我轻轻地点了点头,并且告诉奶奶,我一定会学会传统手工制作五仁月饼的技法,每年的中秋,我们都要吃自己亲手做的月饼。奶奶笑了,月色下,笑容绽放如花。
月亮不知何时爬上了树梢,一个个成型月饼面团摆在案上,爸爸小心翼翼地将月饼雏形放入烤箱中,一会,烤箱中的月饼便散发出了浓郁的香气。“月饼好了!”,爸爸将一个个制作朴实又不乏精美的飘着香、散着热的月饼放在准备好白色瓷碟里。轻轻咬上一口,又酥又脆,再咬一口,又香又甜的馅儿就融入了嘴里,甜香在味蕾慢慢绽放,心中就如一朵花儿悄悄盛开。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户外,月色如水,户内,馨香满屋。品尝着手中的“五仁月饼”,我在心底暗暗许诺:作为一名幸福的后来人,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将“五仁月饼”——这丰富了整个传统中秋的手工制作技巧传承下去。
(这是正上六年级的儿子写的征文,要我帮忙投稿!我不吝赐其账号,愿其能感受耕耘后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