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两大受挫:
一、自己精心(自认为)准备的课在实施的过程中,竟然是另外一个样子。分析原因:1、对学生测量能力预估过高。就像笑来老师说过,人总是会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我对学生能力的高估测反过来就反映出自己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过高估测。本以为学生应该能够很正确的测量出数学课本的长,结果相差很大,大部分学生遇到超过20厘米(学生尺最长刻度)的物体,很容易测量错误。2、课前预设太少。记得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有过专门描述预演的一篇,其中有一句万事皆可提前准备,万事皆需提前准备。只有前期准备充分,才能在实际执⾏任务的时候有出⾊的表现。李老师在做演讲之前都要准备多出两倍的内容才能安心。相比我这节课的准备可以说不足挂齿。这也给了自己一点提示:按照自己准备好的教案,反复预演(自己对自己讲),在这个过程中生成问题,预测学生可能的生成以及自己怎样应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更好的教学素材,就像华应龙老师准备角的测量那课一样思索自己需要的更好的素材,以提高课堂趣味性,数学实用性。3、对测量对象的选择失误,虽然课本上选择的是量教科书,但是学生的书都包着书皮,量的超过20厘米部分不方便做记号,不如量一张白纸,优势是上课时候学生出现的错误可能会少些,节省课上时间;缺点: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物体不像白纸这样抽象易测,多是像数学书这样的容易产生测量问题的物体,这一环节个人认为可以放在课下操作。
二、自己在得到上受到很大挫折。第一读不懂文章,只是总结了一下大意:成长中,比较在所难免,当我们在某一维度没有可与人抗衡的能力时可以选择利用其他多维度乘积弥补自己这一方面的短板,例如老师在新东方任教中的方法,其中要点是在这些维度中必然有一方面是要非常突出的才行;其他多维度方面也要达到一定要求。现在都还没有找到自己教育学中或者与我的职业(教师)相关的其他维度知识。目前学习的得到中的知识自己也理解的不够深刻,只能应用一些皮毛的知识到学习中,同时也在教学中有意渗透给学生。第二,自己多少受到第一个人留言(我看时的第一个,内容大体上是感觉难,无法回答问题,就算思考了也没用答案)的影响,使自己也陷入了这种思维中。其实后来有的人写的留言很质朴直白,如不知道对自己投资多少钱,无法判断出老师从哪些维度吸引读者,自己没有核心竞争力只是把眼下的事情做好,每天几小时英语等等。其实这些内容不就是自己感觉难的原因吗?由于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独立思考比较发现能力,所以不敢写出来。这不也是无法直视自己的一种方式吗?大道至简,越是简单的道理越是不能理解,越是不知道如何着手思考。
有勇气,有能力挖掘出自己不敢示人的一面,才能够更快速高效的成长。慢即是快,对自己有耐心。崛起的90后已远超自己,越是急功近利,越是焦虑。按照自己的步伐,高度要求自己,相信我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