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学毕业后就被老爸送到外地去读书了,很少在家,一般是一年回来两次。我身边的人都发生了变化,没有一个认识的人,因此上初中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得学会适应新的环境。
慢慢的过了两三个月之后我熟悉了这个环境,认识了许多朋友,这里我说一下我的成长历程。
刚开始去上初一的时候,其实同学都是来自不同的村镇,大家也都比较陌生,除了我是来自外省的更为陌生一点。大概过了一两个星期后,班里有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就混在一起了,因为他们比较喜欢交朋友,开朗,自信,敢大声说话,分享他们去哪旅游了,看见了什么,玩过什么等等,说白了就是见识比我们广,这很好的展现了他们,这也引得好多女同学的喜欢。而像我们这样条件不咋样的同学,基本上是个比较沉闷的人,在班里很少说话,害羞,不自信,不管干什么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
这些“有钱”的同学每个周末或者收假回学校来时就会买许多水果或者瓜子来分给同学们吃,因此大家也非常喜欢他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他们在一起,买东西时都会多买一样给同行的同学或是朋友。这些“有钱人”很好的经营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平时有什么事需要别人帮助的,只要他说一声就会有人帮他办了。而像我们有什么事需要帮助的,说了几遍别人都会记不住,最后大多都是自己去想办法完成的。
去外省读书那几年,我是生活在三叔家,三叔开了一个汽车修理厂,厂子还比较大,因此有许多废弃的汽车零部件,废铁,废铜等。因为当时没钱,我就产生了想赚一点钱想法,也是从那时开始我有了存钱的习惯(现在的说法叫储蓄)。每到周末放假回三叔家时,我就去收集哪些废铜(这是因为铜的价格很贵,大概当时就能卖上二十多元一斤),每次收集到四五斤的样子就去卖了,这样一下就有了一百多块钱,这在那时的我看来已经很多了,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帮三娘做一些家务活,也会给我一些零花钱,我全部把钱存到存钱罐里。大概这样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我有了六七百多块钱,在当时我绝对是我们小伙伴里的“富豪”。
那时大概开学一个月左右,班里大多数人都认识了,有些家里条件好的同学由于经济比较宽裕,花钱也是大手大脚的,平时还会去跟其他班的同学小赌一把,这样一到周末或者离周末还有几天就没钱。那时没什么电话,家里人也不知道,所以只有跟同学借钱了。有好几个同学来跟我借钱,当时我认为我是外省的,借钱给他们会不会不还我,几次三番的口头保证后,约定收假回来就还钱,就这样借了他们“一大笔钱”,基本上都是一百多块钱。由于几个家伙信用不够,还钱速度慢一点,我的存钱罐里少了一大半。后来又有几个缺钱的同学来借钱,我就不怎么借钱给他们了,但看在要长期做同学的份上又借给了他们,不过前提条件是写借条(这在当时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借条,我只是作为一个他们还钱的证据),还有就是借50还55,借100的还110。我从来不催他们要钱,因为当时我想,如果他们有钱应该会还我的,这样他们也比较信任我,时间长了,我们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再后来我的人际关系也还可以了,一次由于有一两个不守信用的同学一直不还钱,我就跟身边的几个朋友说了一下,你们谁去帮我去要要债,不要太为难他。我只要本钱,多余出来的全给你们了,这下好了,不一会的功夫就要回来了。
在那时我的朋友很多,但都是一些流水朋友,我并不会为他们花费多少钱,而我是用来做我喜欢的事,之前喜欢的一个篮球要一百多块钱,一直买不起,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也不敢跟服务员讨价还价,因为降价我也买不起。这时的我直接走到这家店,进去就叫服务员把那款篮球拿一个新的出来包装好,另外又买了一些篮球运动套件和一双球鞋,当时的感觉就是痛快。
班里有几个当初和我最早认识的同学,他们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因此生活费也很少,这时我有能力帮助他们了,每次去吃午饭或者是晚饭时,我都会顺便帮他们把饭钱给了,在他们很困难的时候还会给他们十几块钱的饭票,(我们学校实行饭票,当时物价也比较便宜,学校一顿饭就一块至一块五,一天生活费也就三四块钱)。这样我们后来成为了铁哥们,平时有事找他们帮忙的,话还没说完,就说知道了,我马上去给你解决,每次放假回来时还会带一些他们当地的一些野味来给我品尝。
我觉得这一切都是经济独立带来的变化,你不仅可以满足你的一些愿望还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这是当时最简单的想法。经济独立了,就不会有太多的穷人思想,不用太省吃俭用,不用什么都用最便宜的,穿最便宜的,吃最廉价的,看到非常喜欢的东西只能想想而已,反正都是违背自己意愿但又不得不这样做的事。而是吃自己想吃的,穿自己想穿的,玩自己想玩的,需要什么就可以满足。
我想这样生活是我们每个人都想要的。
做个经独立自由的人就是怎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