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算是个节俭的人了,平时能不花钱就不花钱,东西旧了不用了,我也不舍得随便丢弃。
在乡下教学时,只要不买衣服什么的,只日常开销一个月就花个三四百块钱就行,当然那时候挣得也少。有人说我很抠,我想不是我抠,是因为与我小时候家里不富裕有关。小时候,尽管我是老大,但也只有在过年才有新衣服穿。平时穿七大姑八大姨穿剩下的,一直到初中都是,穿的衣服大部分都是小姑姑、四姨的,也穿过两个舅妈的,那时候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意思。反倒是穿一件新衣服有种别扭的感觉。这样的生活经历使我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也开始“大方”了,花钱比以前多的多了。但对于有些东西,我仍然改不了狠心丢掉这个习惯。饭菜吃剩下了,我舍不得扔掉,留到下午、第二天,结果没有人吃,我勉强吃一点,剩下的只能全部倒掉(除了大米)。衣服什么的,我更是不舍得扔掉,心想着哪个亲戚或亲戚家孩子需要,就又能够二次利用了。
这不,家里的旧衣服已经塞满柜子了,我每年整理,都会拿出来看看,一直觉得还好,等待它有重新被“宠幸”的那一天。爱人不止一次的说我,留着留着,终究还是一扔。可我就是不听,仍然坚持。大前年,我把几件羽绒服全部拆掉又配了一些钱,给父亲定做了一件羽绒服。我得意洋洋的说,“看,这就是留衣服的好处。”爱人哼哼两声算是回应。
衣柜里除了最上面的放了被子,中间的、下面的全成了衣服了。这几天天气热的,我把夏天的衣服到腾出来,把冬天的衣服全部整理,准备再买一些新衣服。这才发现柜子里太满了。狠了狠心,把衣服扔到床上,挑挑捡捡,挂起来,又放下,如此折腾了大半天,终于狠心要“断舍离”了。这下,可把我吓了一跳,整理出来四大包,儿子的一包,女儿的一包,我的两包,天哪,原来这么多无用的东西啊。(还不算前几天挑出来一大包女儿的衣服鞋子送给了朋友家小女儿。)
我把几件棉衣服拆开,把里面的丝绵掏出来,白白净净的,正好把儿子的旧枕头芯换下来。女儿小时候的棉裤腰上的松紧带还好着哩,我小心拆下来,正好缝进我的牛仔裤腰里,裤腰不松了。我把棉衣服上的拉锁头取下来,说不孩子的哪件衣服或我的包包能用上呢!
提着四大包旧衣服到楼下,第一次使用垃圾分类箱。输入手机号登录,选择要投放的垃圾类别——纺织品,盖子自动打开,把衣服全部投进去,按投放结束,立即折算成钱,进了账户里,哈哈,这次0.95元。这就是说,本次垃圾一共是9.5公斤。垃圾分类,变废为宝,既清理了家里,又不污染环境,还卖了废品。一举三得!
生活中我们除了衣服还有哪些东西需要“断舍离”?阳台是不是也需要整理一番了?鞋柜呢?药箱呢?孩子的玩具呢?多久没有整理了?该丢弃的要果断丢弃了,没多大用处,一直占着空间。明天继续断舍离!
除了这些,有没有加入无用的微信群?有没有参加一些无用的社交应酬?尤其是男人,应酬太多,有益者、必须者,不多也。
“断舍离”,是一种生活态度,意思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断舍离”,可能让我们一时有些不忍心,但狠下心来,勇敢断、舍、离,之后才能过上简单又清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