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殇思:贾宝玉心中难以释怀的女性群像


《红楼梦》中,贾宝玉作为核心人物,与众多女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秦可卿、林黛玉、贾元妃、王熙凤、晴雯、妙玉,尤二姐、尤三姐、金钏儿、司琪几位,或出身富贵,或命运坎坷,都在贾宝玉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当她们香消玉殒,贾宝玉内心遭受了极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不仅源于个人情感的丧失,更上升到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这一情感脉络与曹雪芹的家事以及当时社会女性的地位紧密相连,反映出作者对封建制度下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刻反思。

一、秦可卿:梦幻与现实交织的红颜

秦可卿对贾宝玉的朦胧性启蒙带着家族情感的交织。秦可卿兼具林黛玉的袅娜风流和薛宝钗的鲜艳妩媚,贾宝玉在她的卧室中入睡,梦入太虚幻境,在梦中与可卿有了情感与性的初次体验。这种情感带有青春期少年对异性的朦胧好奇和性启蒙的色彩。

秦可卿的去世让贾宝玉“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这一激烈反应不仅是因为情感上的触动,还包含着对家族命运的一种潜意识担忧。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暗示了家族的兴衰,她的死仿佛是家族衰败的一个预兆,贾宝玉的反应是对这种不祥预感的本能反应。

秦可卿是宁国府贾蓉之妻,她妩媚风流,兼具林黛玉和薛宝钗之美,深得贾母等人的喜爱。在贾宝玉的生命中,秦可卿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存在。贾宝玉在她的卧室中入睡,梦中进入太虚幻境,在那里,警幻仙姑将其妹可卿许配给贾宝玉,并教授他云雨之事。从某种程度上说,秦可卿开启了贾宝玉对男女之情的懵懂认知。

秦可卿的死亡原因在《红楼梦》中颇具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她与贾珍有染,事情败露后自缢身亡,书中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情节,后经脂砚斋提示,曹雪芹将这部分内容删改。另一种观点认为她是因病而逝。无论哪种原因,秦可卿的早逝都给贾府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当贾宝玉听闻秦可卿的死讯时,“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这一反应表明秦可卿的死对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秦可卿的死不仅意味着他梦幻中情感寄托的消逝,更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无常。贾宝玉对秦可卿的同情,不仅仅是对一个美丽生命消逝的惋惜,更延伸到对整个家族命运的担忧。秦可卿在临死前曾托梦给王熙凤,警示贾府“盛筵必散”,而她的死似乎是这一预言的开端。

曹雪芹出身于贵族家庭,其家族的兴衰与《红楼梦》中贾府的命运有相似之处。秦可卿作为贾府的少奶奶,虽然表面上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在封建家族的复杂关系中身不由己。在当时的社会,女性的贞洁被视为至关重要,一旦有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便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秦可卿即使是因情事败露而死,她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贾宝玉对她的同情,反映出曹雪芹对封建礼教压迫女性的不满。

秦可卿

二、林黛玉:灵魂伴侣的生死离别

贾宝玉对林黛玉是灵魂深处的爱情。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情感是《红楼梦》的核心。他们在思想上高度契合,都厌恶仕途经济,追求自由和真挚的情感。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精神共鸣基础上的灵魂之爱,超越了世俗的功利和物质。

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感情细腻而深沉。他会因为林黛玉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而患得患失。当他误以为林黛玉要回苏州时,便发起了疯病。林黛玉去世后,贾宝玉悲痛欲绝,失魂落魄,他的世界仿佛崩塌了一样,这种情感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林黛玉是贾宝玉的灵魂伴侣,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红楼梦》的核心情节。贾宝玉和林黛玉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他们在思想和情感上高度契合。贾宝玉厌恶仕途经济,而林黛玉从不劝他追求功名利禄,这使得他们在精神上相互理解。他们之间的爱情纯真而深刻,充满了诗意和浪漫。

林黛玉的死亡是《红楼梦》中最令人痛心的情节之一。她得知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事,伤心欲绝,焚稿断情,最终泪尽而逝。林黛玉的死因,既有身体上的疾病,更有情感上的打击。她的爱情在封建家族的利益面前不堪一击。

当贾宝玉发现结婚新娘不是林黛玉时,他陷入了疯狂的状态。他对林黛玉的爱已经深入骨髓,林黛玉的死让他的世界崩塌。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同情,不仅仅是对爱人的不舍,更是对她悲惨命运的深刻反思。林黛玉一生寄人篱下,在贾府的复杂环境中小心翼翼地生活,她的爱情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而这一寄托的破灭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融入了自己的爱情经历。林黛玉的形象可能是他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在当时的社会,女性的婚姻往往由家族决定,她们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礼教和家族利益的牺牲品。贾宝玉对林黛玉的同情,反映出曹雪芹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以及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林黛玉


三、贾元妃:宫廷深锁的亲情牵挂

贾元妃在宫中突然暴毙,具体原因书中并未详细说明。但可以推测,她在宫廷的复杂斗争中陷入困境,身心疲惫,最终香消玉殒。宫廷生活表面上荣华富贵,但实际上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

贾元妃的死对贾宝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是贾府的重要支柱,她的死预示着贾府的命运将走向衰落。贾宝玉对贾元妃的同情不仅仅是对姐姐的亲情之爱,更延伸到对宫廷女性命运的关注。贾元妃虽然贵为妃子,但却失去了自由和亲情。她省亲时曾感慨“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这句话道出了她内心的寂寞和无奈。

曹雪芹家族的兴衰与宫廷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时的社会,女性一旦进入宫廷,便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贾元妃作为贾府与宫廷的纽带,她的命运决定了贾府的兴衰。她在宫中的寂寞和无奈,反映出当时社会女性在政治权力面前的无力感。贾宝玉对贾元妃的同情,体现了曹雪芹对宫廷女性悲惨命运的批判。

贾元妃(贾元春)


四、王熙凤:算计挣扎皆徒劳

王熙凤是贾宝玉的堂嫂,他们之间的关系紧密而独特。王熙凤精明能干,深得贾母信任,在贾府中大权在握,管理着上上下下几百口人。她对贾宝玉十分照顾,展现出一种长嫂如母的关怀。在“宝玉挨打”这一情节中,王熙凤风风火火地赶来制止贾政的毒打,她虽然嘴上没说什么温情脉脉的话,但行动上的急切充分显示出她对宝玉的在意。而贾宝玉也对王熙凤有着特殊的依赖和亲近感,他习惯了王熙凤在府中雷厉风行的身影,习惯了她的笑语与呵斥。在贾宝玉的世界里,王熙凤是贾府秩序的维护者,是那个能摆平一切麻烦的厉害人物。

王熙凤之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她放高利贷、弄权铁槛寺等恶行,加剧了贾府的经济危机和内部矛盾;她在府中树敌众多,在贾府衰败的过程中,失去了往日的权势,最终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惨结局。当贾宝玉得知王熙凤死讯时,内心受到巨大冲击。他原本以为王熙凤这样精明强干的人,即便在贾府风雨飘摇之际,也能凭借自己的手段保全自身。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打破了他的幻想。他意识到,在命运的洪流面前,即便是像王熙凤这样的强者也如此脆弱,一切的算计和挣扎都是徒劳。

贾宝玉在震惊之余,开始重新审视王熙凤这个人。他看到了王熙凤性格中的多面性。一方面,她心狠手辣、狡黠善妒,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不择手段。尤二姐的悲惨遭遇,就是王熙凤阴狠一面的集中体现。但另一方面,她又有着卓越的管理才能和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如果没有王熙凤的操持,贾府这个庞大的家族或许会更早地陷入混乱。

贾宝玉开始思考,王熙凤的性格特点究竟是她个人的问题,还是环境所迫。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争斗和算计的封建大家庭中,为了生存和掌权,不得不变得强硬和世故。她的恶行,或许也是在那个复杂的环境中为了自保而采取的无奈之举。

王熙凤的命运与贾府的兴衰紧密相连,她的死亡也是贾府衰败的一个缩影。曹雪芹通过描写王熙凤的一生,揭示了封建家族内部的腐朽和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在当时的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尽管王熙凤手握贾府的管理权,但她始终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她的权力是有限的,她的行为也受到男性长辈和家族规矩的制约。她的精明和能干并没有为她赢得真正的尊重和地位,反而成为了她招人怨恨的原因。贾宝玉从王熙凤的身上,看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扭曲。他原本就对封建礼教和男尊女卑的观念深恶痛绝,王熙凤的死更加坚定了他对这种不合理制度的批判。他意识到,女性不应该被局限在传统的角色中,她们也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

王熙凤

五、晴雯:刚烈反抗的悲剧典范

贾宝玉对晴雯是知己般的欣赏并具有深厚的主仆情谊。晴雯容貌出众、心灵手巧且性格刚烈。她与贾宝玉在日常生活中朝夕相伴,彼此了解。贾宝玉欣赏晴雯的率真和勇敢,晴雯则敢于在贾宝玉面前直言不讳,他们之间既有主仆的名分,更有知己般的情谊。

晴雯被王夫人逐出贾府后含恨而死,贾宝玉悲痛欲绝。他写下了长篇的《芙蓉女儿诔》来悼念晴雯,文中将晴雯比作高洁的芙蓉花,对她的遭遇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和同情。这篇诔文不仅是对晴雯个人的哀悼,更是对封建势力迫害美好事物的控诉。

晴雯作为贾宝玉房里的丫鬟,容貌出众,心灵手巧,性格刚烈。贾宝玉与晴雯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晴雯撕扇子的情节,展现了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贾宝玉不仅不责怪晴雯,反而觉得“千金难买一笑”。晴雯在贾宝玉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敢于直言,对贾宝玉的一些行为进行批评和监督。

晴雯的死亡是封建势力迫害的结果。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进谗言,说晴雯“妖妖趫趫”,“掐尖儿要强”,王夫人听信谗言,将晴雯逐出贾府。晴雯本来就生病在身,加上遭受冤屈,不久便含恨而死。

贾宝玉对晴雯的死悲痛欲绝。他为晴雯写下的诔文言辞恳切,情感真挚,表达了他对晴雯的深切怀念和赞美。在诔文中,贾宝玉将晴雯比作“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将晴雯的遭遇与贾谊、鲧相提并论,可见他对晴雯的同情之深。晴雯的死让贾宝玉看到了封建势力的残酷和无情。晴雯的刚烈反抗,在封建礼教的大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

曹雪芹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极为严格。丫鬟们不仅要遵守主人的命令,还要符合封建道德规范。晴雯的反抗精神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但也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贾宝玉对晴雯的同情,反映出曹雪芹对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不满。他通过晴雯这一形象,展现了女性的独立人格和反抗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封建制度对这种精神的扼杀。

晴雯


六、妙玉:高洁脱俗的孤独悲歌

贾宝玉对妙玉带着欣赏与尊重。妙玉出身仕宦之家,带发修行于栊翠庵。她才华出众,气质高雅,但又自视甚高,有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清冷。贾宝玉对妙玉充满了欣赏和尊重,欣赏她的才华和独特的气质,但又因为妙玉的清高而与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贾宝玉在生日时收到妙玉的贺帖会感到惊喜和不知所措,他对妙玉的情感是一种带着敬畏的欣赏。他尊重妙玉的选择和信仰,在与妙玉的交往中小心翼翼,不敢造次。

妙玉是栊翠庵的尼姑,因自幼多病而带发修行。妙玉与贾宝玉相识于品茶等情节中。她虽身处佛门,但对贾宝玉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她送给贾宝玉生日贺帖,署名“槛外人”,这种含蓄的表达体现了她内心的情感。贾宝玉对妙玉也有一种欣赏和尊重,欣赏她的才华和高洁的品格。

妙玉的结局在原著中没有明确交代,但根据一些线索和续书的推测,她可能是被强盗掳走,最终悲惨离世。妙玉的高洁在世俗社会中显得格格不入,她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妙玉的遭遇让贾宝玉感到痛心。妙玉的高洁和孤独与贾宝玉的叛逆和对世俗的不满有相似之处。妙玉的被劫,意味着她的高洁品格在世俗的污浊中被玷污。贾宝玉对妙玉的同情,不仅是对一个才女的惋惜,更延伸到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批判。妙玉试图在佛门中寻找一方净土,但最终未能逃脱世俗的劫难。

曹雪芹生活的时代,社会风气日趋世俗化和功利化。妙玉作为一个追求精神高洁的女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难以立足。在当时,女性即使选择出家修行,也无法摆脱社会的影响。妙玉的命运反映出封建礼教对女性精神追求的压抑。贾宝玉对妙玉的同情,体现了曹雪芹对这种压抑的不满和对女性精神自由的渴望。

妙玉


七、尤二姐:温柔顺从背后的悲剧哀歌

尤二姐是贾琏的二房,贾珍的小姨子。贾宝玉与尤二姐虽无直接的情感纠葛,但同属一个家族圈子,常能碰面。贾宝玉对尤二姐这样的弱女子有着天然的怜惜,且尤二姐的温柔和顺也让贾宝玉对她有一定好感。

尤二姐的温柔和顺与楚楚可怜,让贾宝玉心生怜惜。当听闻她吞金自尽的噩耗时,贾宝玉内心受到了极大冲击。他深知尤二姐本是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进入贾府,却在王熙凤的阴谋算计下,遭受种种折磨,陷入绝境,当得知自己腹中胎儿被打掉,吞金自尽。

尤二姐的死,如同一场噩梦,让贾宝玉看到了封建家族内部的残酷斗争和人性的丑恶。他无法接受这样一个柔弱女子在如此悲惨的境遇中香消玉殒,内心充满了悲愤和无奈。她的死是封建家族内部权力斗争和阴谋诡计的结果。

尤二姐的悲剧命运让贾宝玉对女性的同情进一步延伸。他意识到,在封建家族的权力斗争中,女性往往是最无辜的受害者。尤二姐为了生存,不得不委曲求全,顺从命运的安排,却最终还是无法逃脱死亡的结局。贾宝玉开始反思,女性为何在这个社会中如此脆弱,如此无力反抗。他对尤二姐的同情,不仅仅是对她个人的惋惜,更是对所有在封建礼教压迫下女性的同情。

曹雪芹出身于贵族家庭,家族的兴衰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尤二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在婚姻中的无奈。在封建婚姻制度下,女性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尤二姐被贾琏偷娶,成为了封建家族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她的死,也暗示了曹雪芹家族中女性的悲惨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女性的地位低下,她们的命运往往掌握在男性手中,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

尤二姐


八、尤三姐:刚烈决绝中的爱情悲歌

尤三姐是尤二姐的妹妹,她性格刚烈,敢爱敢恨。贾宝玉与尤三姐有过一定的接触,他欣赏尤三姐的豪爽和直率。尤三姐对贾宝玉并无男女之情,但在性格上与贾宝玉有相通之处,都有反抗封建礼教的一面。

尤三姐钟情于柳湘莲,然而柳湘莲听信谣言,怀疑尤三姐的贞洁,向她要回定亲的鸳鸯剑。尤三姐为表清白,自刎而死。她的死是封建礼教对人性压抑和误解的结果。

贾宝玉对尤三姐的刚烈和痴情深感敬佩,同时也对柳湘莲的鲁莽行为感到不满。尤三姐的死让贾宝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也让他对爱情和婚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尤三姐的刚烈和决绝,让贾宝玉为之震撼。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勇敢,在封建社会中是极为罕见的。当尤三姐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自刎而死时,贾宝玉的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无法想象一个女子竟然能够如此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爱情和尊严,同时也为尤三姐的悲惨结局感到痛心疾首。尤三姐的死,让贾宝玉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封建礼教的黑暗。

尤三姐的死让贾宝玉对女性的同情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开始思考,为什么在这个社会中,女性的爱情和尊严如此难以得到保障。尤三姐为了爱情,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她所追求的爱情却被封建礼教所误解和践踏。贾宝玉对尤三姐的同情,不仅仅是对她个人的敬佩,更是对所有在封建礼教压迫下追求爱情自由的女性的支持和同情。

曹雪芹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极为严格。尤三姐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在爱情中的无奈和挣扎。在封建礼教的影响下,女性的爱情往往被视为不贞不洁,一旦违背了封建道德规范,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尤三姐的死,也让曹雪芹深刻认识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他通过尤三姐这个人物,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女性解放的渴望。

尤三姐


九、金钏儿:卑微生命的悲剧哀歌

贾宝玉对金钏儿,具有玩伴式的轻松情感与愧疚之情。金钏儿是贾宝玉母亲王夫人房里的大丫鬟,贾宝玉与她相处时轻松随意。他们之间的互动带有一种青春期男孩对身边女孩的调笑和亲近,是一种没有太多功利性的玩伴式情感。

当金钏儿因与贾宝玉调笑被王夫人打骂后投井自尽,贾宝玉感到深深的愧疚。他觉得自己的行为间接导致了金钏儿的死亡,这种愧疚之情在他心中久久难以释怀。他在后来出门时,还特意去祭悼金钏儿,表现出他对金钏儿的歉疚和对其悲惨命运的同情。

金钏儿与贾宝玉相识于贾府的日常生活中。贾宝玉与金钏儿之间有着一种轻松、随意的互动。有一次,贾宝玉在王夫人房里与金钏儿调笑,说要向王夫人讨她做妾。这种互动体现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反映出贾宝玉对丫鬟们的平等对待。

金钏儿的死亡是由于王夫人认为她带坏了贾宝玉。当王夫人听到贾宝玉与金钏儿的调笑后,勃然大怒,打了金钏儿一巴掌,并将她逐出贾府。金钏儿不堪受辱,投井自尽。

贾宝玉得知金钏儿的死讯后,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愧疚。他觉得是自己的行为间接导致了金钏儿的死亡。金钏儿的死让贾宝玉看到了丫鬟们在封建家庭中的悲惨命运。她们虽然生活在贾府这样的富贵之家,但却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一旦犯错,便会遭受严厉的惩罚。贾宝玉对金钏儿的同情,不仅仅是对一个个体生命的怜惜,更是对整个丫鬟群体命运的关注。他深知,在封建制度下,像金钏儿这样的丫鬟们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只能任人摆布。

贾宝玉对金钏儿的同情,反映出曹雪芹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批判。他通过贾宝玉的视角,揭示了社会底层女性的悲惨遭遇,呼吁人们关注她们的权益。

金钏儿


十、司棋:反抗封建的悲壮绝唱

司棋是贾迎春的丫鬟,也是贾宝玉身边的常客。她与贾宝玉相识于贾府的日常生活中,彼此较为熟悉。司棋性格大胆泼辣,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这一点与贾宝玉尊重女性、追求自由的思想相契合。

司棋与表弟潘又安相恋,事情败露后被撵出贾府。潘又安后来回来找司棋,司棋的母亲却不同意他们的婚事。司棋为了坚守爱情,撞墙而死。她的死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对自由恋爱的扼杀。

司棋的死让贾宝玉感到惋惜和痛心。他对司棋的勇敢和执着表示赞赏,同时也对封建家长的专制和无情感到愤怒。司棋的悲剧命运让贾宝玉更加坚定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意识。

司棋的大胆和勇敢,让贾宝玉十分欣赏。她与表弟潘又安的爱情,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挑战。当司棋被撵出贾府,最终撞墙而死时,贾宝玉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动。他对司棋的勇气和决心感到敬佩,同时也为她的悲惨命运感到惋惜。司棋的死,让贾宝玉看到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和扭曲。

司棋的死让贾宝玉对女性的同情更加深入。他意识到,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女性不仅失去了爱情和自由,甚至连生命都无法得到保障。司棋为了反抗封建礼教,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她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悲壮抗议。贾宝玉对司棋的同情,不仅仅是对她个人的哀悼,更是对所有在封建礼教压迫下反抗的女性的声援和支持。曹雪芹通过司琪这个人物,认识到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和歧视,表达了对女性平等的呼吁。

司琪


贾宝玉同情女性的根源及意义

贾宝玉对这几位女子的同情,源于他独特的思想观念。他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种观念体现了他对女性的尊重和赞美。同时,贾宝玉生活在贾府这个复杂的环境中,他目睹了众多女性的悲惨命运,这使得他对女性的遭遇感同身受。

贾宝玉对女性的同情,在《红楼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曹雪芹对封建制度的批判。通过贾宝玉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等级制度、婚姻制度等对女性的压迫。贾宝玉的同情也体现了人性的光辉,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他能够尊重女性、同情女性,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此外,贾宝玉对女性的同情也为《红楼梦》增添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以上女子在《红楼梦》中各具特色,贾宝玉对她们的同情,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上升到对整个社会女性命运的关注。曹雪芹通过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女性的悲惨遭遇,批判了封建礼教、等级制度、婚姻制度等对女性的压迫与束缚。

同时,这也与曹雪芹的家事密切相关,他的家族兴衰和生活经历为他创作《红楼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红楼梦》通过对这些女性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它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女性在其中的挣扎,也让我们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