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体第二(12节)(以下正文、译文均摘抄自骈宇骞《贞观政要》)
一、原文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隋时百姓纵有财物,岂得保此?自朕有天下已来,存心抚养,无有所科差,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即朕所赐。向使朕科唤不已,虽数资赏赐,亦不如不得。”
魏徵对曰:“尧、舜在上,百姓亦云‘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含哺鼓腹,而云‘帝何力’于其间矣。今陛下如此含养,百姓可谓日用而不知。”又奏称:“晋文公出田,逐兽于砀,入大泽,迷不知所出。其中有渔者,文公谓曰:‘我,若君也,道将安出?我且厚赐若。’渔者曰:‘臣愿有献。’文公曰:‘出泽而受之。’于是送出泽。文公曰:‘今子之所欲教寡人者,何也?愿受之。’渔者曰:“鸿鹄保河海,厌而徙之小泽,则有矰丸之忧。鼋鼍保深渊,厌而出之浅渚,必有钓射之忧。今君逐兽砀,入至此,何行之太远也?’文公曰:‘善哉!’谓从者记渔者名。渔者曰:‘君何以名?君尊天事地,敬社稷,保四国,慈爱万民,薄赋敛,轻租税,臣亦与焉。君不尊天,不事地,不敬社稷,不固四海,外失礼于诸侯,内逆人心,一国流亡,渔者虽有厚赐,不得保也。’遂辞不受。”
太宗曰:“卿言是也。”
二、译文
贞观八年(634),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隋朝统治天下的时候,百姓即使拥有财物,又怎么能保得住呢?自从我取得天下以来,有意让百姓休养生息,没有什么苛捐杂税、劳役征派、人人都能维持生计,保得住财产,这些全是我赐予他们的。假如当初我不断地征徭役和赋税,即使我拿再多东西赏赐他们,他们也和没有得到赏赐一样。”
魏徵回答说:“尧、舜在位的时候,百姓就讲他们是‘种几亩地产粮食来吃,打一口井来饮水’,饱食无忧,还说‘做帝王的与我有何关系’,现在陛下对百姓如此爱护,他们每天都受恩患却不知道。”魏徵接着又说:“当年,晋文公打猎,在砀追逐野兽,不知不觉走进一片沼泽地带,迷了路,不知道怎样才能走出去。沼泽中有个渔翁,晋文公对他说:‘我是你的国君,如果你告诉我怎么能走出沼泽地,我将重重地赏赐你。’渔翁说:‘我愿意有所献言。’文公说:‘出了沼泽我再听你讲。’于是渔翁将晋文公送出沼泽。文公说:‘现在您对我有什么指教?我愿洗耳恭听。’渔翁说:‘鸿鹄本来在大江大海中安然生活,厌倦了悠闲生活就想到小湖中去,这样就会有被弓箭弹丸伤害的危险。鼋鼍本来在深渊中安然生活,厌倦了平静的日子就想到较浅的河滩,这样就会有被钓取的危险。现在国君到砀这个地方打猎,以至于误入大沼泽,为什么走这么远啊?’文公说:‘您说得对啊!’于是就告诉随从的人记下渔翁的名字。渔翁说:‘国君何必记下我的名字?国君只要能敬天地,重社稷,保卫边疆,慈爱百姓,轻敛薄赋,减轻租税,我也是其中的获益者。如果您不敬天地,不重社稷,不巩固国防,对外与诸侯关系恶化,对内背离民心,整个国家就会颠覆,就算我这个渔翁得到再多的赏赐,也保不住啊!’于是渔翁坚持不肯接受文公的赏赐。”
太宗说:“你说得很对。”
三、知识卡片
1、科差:亦称“差科”,官府向民户征收财物或派劳役。
2、科唤:指苛捐杂税、劳役征派。
3、含哺鼓腹:语出《庄子·马蹄》篇。意谓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
4、帝何力:做帝王的与我有何关系。尧时天下太平,统治者不扰百姓,百姓安居乐业,几乎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后成为歌颂盛世太平的典故。
5、晋文公(前697-前628):姬姓,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与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因其父献公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十九年,在秦援助下回国继位。在位期间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任用赵衰、狐偃等人,发展农业、手工业,加强军队建设,国力大增,出现“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因平定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旋于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会集诸侯,邀周天子参加,成为霸主。
6、鸿鹄:鹄为天鹅,鸿为大雁,但亦指天鹅。
7、矰(zēng):箭。丸:弹丸。
8、鼋(yuán):动物名,亦称“绿团鱼”、俗称“癞头量”、是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鼍(tuo2):别名中华鼍、土龙、扬子鳄、中华鳄、猪婆龙,属于鼍科。
四、品读分享
1、本节讲述了国家和百姓的关系,特别是国家政策对百姓安居乐业的影响,国家机器强有力且政策旨在养护百姓,那么人民必将安居乐业;若国家机械运转不灵,乃至覆灭,百姓即使万贯家财也不免于难、流离失所。如此读来这两者的关系很像是一句谚语“覆巢之下无完卵”,所以有国才有家,我想这应该也是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殚精竭虑九死一生匡扶正义、保家卫国的信念所在。
2、魏徵回答中所说的“尧舜”时期的社会形态,“帝力不扰百姓,百姓不屑帝力”,这应该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可奈何随着历史进程的向前推进,“无为而治”似乎变得越来越遥不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