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体第二(10节)(以下正文、译文均摘抄自骈宇骞《贞观政要》)
徵曰:“五帝、三王,不易人而理。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理,化之而已。考之载籍,可得而知。昔黄帝与蚩尤七十余战,其乱甚矣,既胜之后,便致太平。九黎乱德,颛顼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理。桀为乱虐,而汤放之,在汤之代,即致太平。纣为无道,武王伐之,成王之代,亦致太平。若言人渐浇讹,不及纯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耶?”德彝等无以难之,然咸以为不可。
译文:
魏微说:“五帝、三王治国,并没有更换国人就把他们教化好了。施行帝道就成其为帝,施行王道就成其为王,关键在于当时的帝王是如何施行治理和教化的。查看一下典籍的记载就可以知道。从前黄帝与蚩尤作战七十多次,当时可以说是乱得很厉害,但黄帝战胜蚩尤之后,很快实现了天下太平。九黎作乱,颛顼出兵讨伐,平定之后,仍不失其为治世平安。夏桀昏庸淫虐,商汤将他放逐,商在汤统治的时候就实现了天下太平。商纣王残暴无道,周武王起兵讨伐,到了武王的儿子成王的时代也实现了太平盛世。如果说人心逐渐变得狡诈难测,达不到淳朴,那么到了今天,人应该全都变得和鬼魅一样,那还能施行教化吗?”封德彝等人无言以对,可是他们还认为魏微的话不可相信。
注释:
1、五帝:黄帝(轩辕氏,姬姓)、颛顼(zhuan1 xu1)(黄帝的孙子)、帝喾(ku4)(黄帝的曾孙,颛顼的侄子)、尧(帝喾的儿子)、舜(跟轩辕氏没关系,姓姚)。
2、三王:指夏、商、周三代明君,即夏禹、商汤、周武王。
3、九黎:又称东夷九州。远古时代的一个部落联盟,居住并发展于黄河中下游一带,蚩尤是他们的大酋长。上古传说中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皆出于此,神话体系中的后裔羲和、等也出于此。
PS:
1、本节魏徵细述了夏商汤三代的战乱和安定以及不同国君及不同民众共同缔造的或同或异的国情,表达了不同百姓在圣君治理下都可被教化天下太平,而同时期的百姓在暴君的治理下,则会揭竿而起,显得不受教化,得出一个主旨国民是否能被教化这件事,不在民在君。也反讽了封德彝提出了人心逐年演变会愈发狡诈难测的命题。
2、普通人处事亦是同一个道理,不能仅看到事物的一条现象规律就妄加揣测,比如封德彝下定结论民众的不受教化是人心变坏,没有看到民众变化的诱发原因。凡事应当透过现象本质,否则你看到的所谓规律反而会迷乱了你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