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找到我,说她抑郁了,很严重,而导致她抑郁的原因是管孩子功课。
无独有偶,我所在的育儿群里,也有个妈妈说她真的好想“从没生过孩子”。因为每天辅导孩子功课,实在太痛苦,太折磨人了!
从她满是感叹号的文字中,任何人都能感觉到她真的要崩溃了。但出人意料的是群里没人安慰她,反倒是引发了一大波吐槽,妈妈们纷纷表示自己在某一时刻也会有这样的想法。
其中有个妈妈说,有时候感觉自己真的不爱这个孩子了,第一次出现这个念头时,自己都吓了一跳,怎么可以这么想,但之后,这个念头出现的频率却越来越高。
还有一个妈妈说:我曾无数次幻想和老公离婚,孩子给他带,双休日来我这里,我只需要花钱陪孩子吃喝玩乐就行,那时我一定是个慈母。
更有妈妈说:好想生个二胎,原因嘛,没信心再练“大号”了,想重新弄个“小号”,一切从头开始。
如果说,再好的婚姻,夫妻双方都会有100次想离婚的话,那么,在育儿中,再优秀的妈妈也会有无比抓狂的时候。
美国《正面管教》一书的作者简 .尼尔森曾说:我养育了7个孩子,也是从养育他们的过程中,总结出了正面管教是最有效的育儿方法,但尽管如此,时至今日,我仍每天都在不断犯错,我也曾懊恼过,但很快,我发现懊恼不解决问题,我们只有更投入,才能把问题真正化解。
怎么更投入呢?
有网友支招:忙起来。人只要忙起来,啥都不是事儿,而且忙碌的妈妈也是孩子的榜样,树立“努力”的形象。
我自己曾有差不多大半年时间,忙到每天只睡4个小时,那时,我眼里是看不到任何人的,我没空有情绪,也不在乎任何人的态度、评价。
听上去很棒是吗?妈妈们所追求的:不攀比、不生气、活出自我,似乎都齐活儿了。但我自己的感觉是——我在越来越冷漠!
孩子在我跟前,无论他做什么,我看不到他,因为我的眼睛始终注视着电脑;即使我看着孩子,我的眼神也是空洞的,因为我脑中正思考着各种方案;有时在孩子强烈要求下,我也会给他讲睡前故事,但音调是平铺直叙的,不再像以前那样,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冷漠是比“打骂”更伤孩子的亲子相处方式。
因为打骂,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种关注,所谓“打是疼骂是爱”。
而冷漠,传达给孩子的是:你不重要,我不在乎你。
所以,忙碌,可以让妈妈熄火,但,代价深重。
既然不能寄希望于用工作麻痹自己,逃避育儿中和孩子的冲突,那么在和孩子相处中,妈妈们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洪荒之力呢?
一,搞定孩子前,先搞定孩子爸
有位宝妈说:我们家辅导孩子功课就是我一个人的事,老公一点不帮忙,如果孩子考砸一次,他还要说我连孩子都管不好。所以,有时候想起老公的嘴脸,再看到孩子的磨蹭,立马怒从胆边生,忍不住就吼起来。
确实,如果投入的做一件事,却无法获得任何好评,甚至连苦劳也一并被抹杀,内心的委屈感必将与日俱增,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便转换成了愤怒。
所以,妈妈们一定要意识到,搞定孩子前,先要搞定孩子爸爸,让孩子爸成为助力,而非阻力:
* 夫妻间经常心平气和的聊天,商量家庭育儿原则;
* 双方共同参与育儿;
* 不以结果为判断标准,及时、积极肯定对方在育儿中的付出。
二,建立基本的自信,减轻焦虑
每次辅导孩子功课,同个类型的题目反复说,孩子仍是老样子,一脸迷茫的看着你,此时,你内心的挫败感是不是如滔滔江水滚滚而来?
有这种感觉很正常,但如果短时间内,反复产生这样的感觉,便很容易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无能透顶!
这是种绝对化认知,而越小的孩子对此会越敏感,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一元的,随着成长、学习,才慢慢进化到二元世界。
于是,孩子也会生出这样的理念: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出色。
因此,妈妈在感受到挫败时,要告诉自己:
* 自己对孩子的爱,世上无人能及;
* 来日方长,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人生是场马拉松;
* 自己平时言行端正、努力上进,已经为孩子树立了好榜样,营造了好氛围,即使什么都不做,孩子也不会长偏;
* 在育儿上,我也是小学生,也在亦步亦趋的学习、探索,有失败很正常,但最终我一定能学有所成!孩子也一样。
三,真正爱自己,别忽视自己的需求
育儿就像橡皮筋,不能时刻都拉满,否则妈妈和孩子都吃不消。
妈妈吃不消了就容易发火,孩子呢?就用消极抵抗来敷衍,比如:磨蹭、拖拉、粗心、意外……
所以,妈妈要时常检查自己的能量还余多少。
处处有心相信所有会发火的妈妈,都是认真负责的好妈妈,而且也不会一上来就冲孩子吼,往往是几个回合,甚至十几、几十个回合后,忍无可忍,才发的火。
发火就是侯不住了,内心的需求就是:教育孩子必须做,但我做不了了,怎么办?(抓狂)
* 换个育儿办法:比如从说教,换成实验;
* 换个人:换爸爸上,妈妈休息下;
* 换个地方:比如:去咖啡馆做作业,换个地方,孩子妈妈都会更放松,有时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 暂缓教育,先走开冷静。
四,妈妈后撤,让孩子走向台前
妈妈吼孩子,很像“皇帝不急,急太监”里的太监,其实学习是孩子的事,为什么妈妈比孩子还急,还要冲在前面呢?
或许答案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或许就是不想看到孩子以后吃苦。但套用韩寒的一句话,如果父母自己够有出息,孩子怎么会吃苦?孩子完全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生活。
所以,我们育儿中的愤怒,是不是有一部分也是对自己的不满呢?
其实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永远保持一颗好奇心,积极上进的生活,便是最美好的样子,放过自己,天地自然就宽了。
妈妈往后撤,把孩子往前推,出不了事,只会更激发孩子的责任心、自觉性、积极动脑、更勇敢。
后撤方法有很多,总体来说就是妈妈要多“示弱”、多“请教”、多鼓励孩子。
最后,希望育儿主力军——妈妈们,更关注自我,充盈内心,做一个真实的人,如此,不管是育儿,还是其他事,都将更有耐心,而孩子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幸福,受益终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