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时,觉得王安忆的《天香》有不足,首要就是絮絮叨叨,她的小说大都这样,好像许多女作者都有这个毛病,但她的长处,亦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小说中有许多的人情世故,稍微的儿女情长,我是很喜欢看的,主要因为我缺乏,况且背景又是我很喜欢的明代。
且小说写得古朴雅致,连着灾难都多了一重娟秀,引人同情,很想怜香惜玉。
第一代人是简写,印象最深的是章师傅的小妾,叫荞麦,章师傅是天香园的建造师,他将荞麦当女儿来养,出落得水灵又精怪,却也不失小户人家的淳朴,就连申明世都念念不忘,他照着荞麦的样子,找了小桃做妾,可惜小桃这个人太没志气,太不识抬举,背后不知念了多少咒,找荞麦嚼过多少舌,不过也是许多小户人家会有的女孩样,那就是小气,真让读者又气又恨,好在荞麦就是她的克星,每每几句话,就将她说得心服口服。
第二代我看得十分专注。
小绸与柯海的闺中情事十分有趣,可惜太过短暂,到底是聪明人与聪明人在一起,就连火花都擦得格外茂密,两个人像在深林里,外人一个也插不进去。比如闵女儿,闵既是给柯海带来灾难的人,同时也是书中一个不可少的人,没有她,就没有天香园绣。
其次是镇海与镇海媳妇小蛾,小蛾是最有人情味的一个,如果没有她,闵与小绸不可能和解,可惜红颜薄命,没有她,亦没有天香园绣。
没有她,连镇海都出家了,从此青灯常伴,倒也好,省了不知多少事。
因为去世的去世,出家的出家,所以第三代,有了阿潜这样一个水晶心肝似的人,申潜之在小绸的教养下,太美好。可这样的人,作者还安排他离了一次家,吃了许多苦,以卖字为生时被找到而告终,想必人人在年轻时都会有一些荒唐事要经历,就像贾宝玉他们在学堂里打架,读者可能觉得多大点事,犯得着大打出手?但孩子就是孩子,哪有不打架的?
第三代中,有了阿潜,才有了阿潜媳妇,这个武林绣史着实了得,绣活有如天工,正是她,将天香园绣活脱脱绣成天上有地上无的仙品。
而真正使天香园绣走向天下的,是蕙兰,蕙兰是镇海孙女,第四代。
她嫁人后守寡,家里拮据,以绣养家,后来又招学徒,此时,仙品落入凡间,便再没什么可说了,人人得以目睹,还有谁在乎他们的故事。
所以小说结束了,当然。
小辈中,最喜欢张陛与蕙兰这一对,至亲至疏,真正知己少年夫妻,蕙兰做姑娘时,我没有怎样关注她,只是后面,作者不再描写落魄了的申府,而是跟着蕙兰搬到了张家,我不喜欢这样,却因张陛在蕙兰回娘家后吻蕙兰的枕头而突然心动,这样隐忍的爱,太令人动容。
后来看到小两口传纸条,想到在日渐凋敝的园子中,逐渐丧尽的家财面前,他们还能这样,以为作者会给他们一点甜头,也给读者一点甜头,好让人多少觉得生活有些亮色,只是事情急转直下。
小夫妻相对才两载,还算新人,张陛便先去世了,实在可惜,让人忍不住唏嘘。
又一想,这样的光景里,怎样容得下他们这样至美的情,也想象不到他们若没有别离,今后会是怎样的处境,倒不如将少年郎继续留在美好里。
张陛是此小说中我最最同情的一个,其次大约是柯海,说不上为什么,也许是他对小绸的情谊太可怜,不作死就不会死,说的就是他,小绸太傲,她的傲是因为她美丽,她聪慧,她性情乖张,但更多可能是因为家世,从前几辈人如履薄冰,如今到了他们亦过得小心翼翼,但从小绸的教养来看,大家到底是大家。
两个少年夫妻反目成仇,从此一辈子,几乎无交集,直至两人八十岁高龄去世,真可惜,他们本该是最幸福的一对。
还有,小说中,柯海论市井与大户人家那一段简直太神,这是王安忆的见识,托柯海之口说出来,还惹出了少年人阿潜的春梦,简直妙极了。
《天香》中写了许多关于园林,墨,绣活(免不了提到针与线还有布帛等)的知识,自然,还有许多许多吃喝玩乐事。
我一边吃惊于王安忆的才情,一边又有些遗憾。
虽然背景是隐的,但到底有涉及,连海瑞张居正魏忠贤等都出来演了几出戏,小说本身框架太大,时间太长,许多事拉拉杂杂难说清,只有揭过不提,也就是矛盾冲突不明显,这就有些犯忌讳,许多看小说想要看戏的人,免不了觉得本书看上去厚重,实际显得单薄,我也这样觉得。
好在我实在被作者才吸引,那遣词造句,连骂骂咧咧都是戏,叫人想要笑,而且我又不是看历史小说,所以缺点也可以理解。
还有读者并未将《天香》当做小说来读,而是考古学,历史学,上海往事(上海顾绣)……我没有这样的能力去解读它,所以只能就当小说看,所以觉得长处明显,短板也明显,这是我的不足。
小绸聪明不提,镇海媳妇也是个聪明人,连带着闵也是,进了天香园,有谁会甘拜下风,不,有一个,就是小桃,小桃不是傻,只是不甘心也是个可怜人,而阿潜媳妇希昭才是最难得的一个人,王安忆不厌其烦地提到她与阿潜好事多磨的婚前故事,最好的人自然要配最好的人,刚好两个最好的人真的在一起了,虽然文中没有多少笔墨写他们儿女情长的戏,但想来也是不会错的。
王安忆塑造人物形象真的是绝了,免补了许多情节上的缺憾。
看完才知道,真正不足的是我。
小说里妙人那么多,主要是王安忆也是个妙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