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人北上神州之后,仍然是中国商业电影的创作主力,过去几十年的香港电影中也诞生了众多喜剧大腕,他们都是谁呢?
香港电影开启于1913年黎民伟的《庄子试妻》,作为其类型片之一的喜剧片同样拥有一段纷繁复杂的历史。在黑白默片的时代,香港喜剧电影受到上海滑稽戏的影响,演员们会在镜头前极尽搞怪和夸张之能事,目的无非是博得观众一笑。后来有声电影的普及,喜剧电影就要面对更大的挑战。这就好像卓别林能在银幕上说话之后,表演就不太灵光一样,喜剧有声电影要求编导们发挥空前的想象力,在台词上多动动脑筋才行,否则语言和动作便会不协调了。
黑白岁月(1945~1960年代)
在“二战”时期,大量的内地人涌入香港,这其中自然也包括许多电影人,这直接影响到了香港电影日后的走向。“二战”结束以后,电影业逐渐复苏,南洋(邵氏)、长城、永华、电懋等电影公司相继开始抢占市场份额,争先恐后地开拍卖座电影。当时的影市仍然以文艺片称雄,喜剧片和功夫都没有形成气候。并且当时电影的语种还分为两大市场:一为国语,因为很多南来的内地人还不会听说粤语;二为粤语,这自然是服务于香港本地人的。
国语喜剧片较少,因为那时北方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严肃题材的拍摄,所以国语片在当时的香港是主流。而粤语片这边就大不一样了,在五、六十年代,喜剧电影在粤语片中占有大约1/5的数量,这些喜剧电影虽然数目庞大,可是粗制滥造的不少。当时流行邀请粤剧里的大老倌(等同于京剧里的“角儿”)和花旦来演出喜剧电影,那是当红的喜剧演员新马师曾、邓寄尘、梁醒波等人都是粤语名角。
50年前拍摄的粤语喜剧很不讲究,剧本、服装、背景都是草草了事,喜剧片的内容也大多和底层人民的生活琐事有关,唯有剧中的几位知名演员的表演还算可圈可点,可单凭演员的精彩演出也无法弥补电影制作上了粗枝大叶,粤语喜剧片逐渐式微。
在20世纪60年代,香港影坛还出现了一些现代都市喜剧,如《难兄难弟》(1960)、《南北一家亲》(1962)、《玉女添丁》(1968)等等,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60年代都市喜剧的代表人物就是谢贤和胡枫两人,可单单是这点成绩,还是无力反击实力雄厚的国语电影。更为夸张的是,那时还时兴“七日鲜”的电影和“一片制”的公司。所谓“七日鲜”的电影,即一部电影只拍了七天就宣告完成,真是神速;而“一片制”公司的出现,是因为那时电影公司犹如雨后春笋,小型公司多达百间,它们多是以制作粤语片为主,这些公司拍摄了一部电影之后,如果卖座,就继续营业下去,否则就关门大吉,还真是“一片到底”。这样漫不经心的创作模式,完全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黄金时期(1960~1970年代)
1957年,身在新加坡的邵逸夫北上来到香港,他接管了二哥邵邨人的邵氏父子公司,并更名为邵氏兄弟公司,开始一手构建邵氏的电影王国。在60年代邵氏羽翼丰满之后,邵氏出品的喜剧片就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那时邵氏就已经有能力拍摄彩色国语电影了,一下子就盖过了黑白粤语片的风头,成为市场主导。
在粤语片萎靡不振的几年时间里,邵氏也推出了《千娇百媚》、《花团锦簇》、《情场乌龙》、《风流丈夫》等诸多风格各异的国语喜剧电影,并有机地与歌舞片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喜剧类型,赢得观众的喜爱。
公允地说,喜剧片在60年代的整个香港电影的市场上并非鹤立鸡群,只不过是众多类型片中还算卖座的一种,当时卖得最热火朝天的类型片是黄梅调电影,谁也不能和它正面较量。
1973年,邵氏导演楚原的一部粤语喜剧《七十二家房客》异军突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李小龙的电影《龙争虎斗》,以562万港币的傲人战绩,成为73年的票房总冠军。《七十二家房客》不仅振兴了香港的喜剧电影,也使得香港的粤语片市场得到复苏,并进一步占领整个香港电影市场。
许冠文领导的“许氏三兄弟”在1974年崛起,当年就以一部《鬼马双星》缔造了625万港币的票房纪录,开创了港式喜剧的新纪元。《鬼马双星》以骗术和赌博为切入口,讽刺了当时社会日益猖獗的博彩业,“十赌九骗”是该片力求揭发的主要问题。许冠文率先创造性地把市井俚语、快速的喜剧节奏、猥琐的男主人公等全新元素带入自己的喜剧电影,博得了市场了强烈追捧,许冠文也无可争议的成为香港新一代市井喜剧的开山鼻祖。
票房说明一切问题,在74、75、76、78、81年的这五个年头里,许氏兄弟的喜剧一直稳坐票房冠军金交椅,不断刷新的票房纪录,给他们带来了空前的成功。这里不仅有大哥许冠文的个人魅力,也有弟弟许冠英、许冠杰的倾力付出。许冠杰也是香港影坛上不可多得的帅才,他不光是演技一流,唱功也是无可挑剔,香港第一位“歌神”就是许冠杰。1981年上映的《摩登保镖》是许氏光辉岁月的最后见证,在这部票房冠军之作收官以后,许氏三兄弟的神话烟消云散。
1982年,黄百鸣的新艺城公司开价两百万挖走了许冠杰,并在当年就迅速开拍了一套集合动作、间谍、神偷、喜剧等元素的新式商业片,该片名为《最佳拍档》,曾志伟是这部影片的导演。《最佳拍档》最终卖座2604万港元,使新艺城一跃成为和嘉禾、邵氏比肩的电影公司,许冠杰200万港币的天价片酬也算是物有所值。
许冠杰是一名优秀的演员,只可惜他不如哥哥许冠文那般具有编剧的才华,当许冠杰凭借《最佳拍档》的两部续集接连登上票房冠军宝座之后,许冠杰的显得后劲乏力了。而新艺城顺势开拍的《开心鬼》系列,旋即风靡东南亚市场,成为新艺城的又一王牌。
在80年代,新艺城的商标就代表这喜剧的品质,以黄百鸣、麦嘉、石天等人为首的新艺城领导组,合作无间地炮制了大量脍炙人口地喜剧电影,成为一段影坛传奇。洪金宝和成龙也是香港喜剧电影不可磨灭的功勋人物,他二人创作的功夫喜剧别具一格,将功夫和喜剧的元素巧妙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更加新颖的类型片样式――功夫喜剧,这种创造在世界影史上,也算是他兄弟二人开创了先河,之前也有很多人把功夫和喜剧联系在一起,可都没有洪金宝和成龙做得出色,所以他兄弟二人拔得头筹。
洪金宝早期的动作喜剧《肥龙过江》、《林世荣》、《提防小手》等片都是不容错过的杰作,而他与成龙携手制作的“福星”系列更是经典不遑多让,说起来,成龙功夫喜剧《醉拳》在风格上,就受到洪金宝的很大影响。不过,后来成龙又在功夫喜剧中加入了搏命的特技演出,以《警察故事》为开端,随后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独到地风格,并以此扬名全世界,这当然是后话了。
星爷的时代(1990~21世纪)
进入90年代,香港电影的辉煌升至顶峰,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1990年,吴思远召集元奎、刘镇伟,希望他们能够借着王晶掀起的赌片热潮,也开拍一部赌术电影,最好有些新的噱头,这样才能和王晶的《赌神》一较高低。刘镇伟想到了当时大陆流行的特异功能现象,并加以喜剧手法的再创造,设想了一个会使用特异功能的大陆仔到香港发迹的故事,吴思远决定由周星驰来做男主角,因为之前他和吴孟达在电视剧《他来自江湖》中表现着实抢眼。
周星驰香港喜剧片一哥的地位自然不可动摇,可是香港喜剧电影就江河日下了,从80年代末开始,香港影坛又一次充斥着大量粗制滥造的喜剧电影,吴君如、郑裕玲她们都同时身兼几个摄制组,每天不停地赶戏。周星驰当时电影作品的高产量也是由此而来,不过周星驰有他旺盛的创作力和严苛的拍摄要求,所以他的电影即是再赶,也能保证良好的质量,但毕竟不是任何人都有周星驰一样的实力。
你追我赶的前提下,香港的喜剧电影一年不如一年,喜剧人才也开始出现空档,没有新人的出现,导致香港影坛的喜剧变得庸俗不堪外加乏善可陈。也幸好还有周星驰,他在新世纪以后两部作品――《少礼足球》和《功夫》,都在创造新的喜剧高峰,他凭借一人之力撑起了香港喜剧电影的半边天。
香港电影人北上神州之后
香港电影人现在还有号召力的,基本都北上神州拍电影了。所谓港产片,也成为历史,现在都是中国电影。北上之后,港产片的风格还在,但也是变了味道,毕竟要适应内地的市场。即便是周星驰的《美人鱼》也和周星驰过去的《唐伯虎点秋香》、《破坏之王》、《食神》等喜剧片有很大的不同,也可以说周星驰是成长了,但原汁原味的香港喜剧片真的越来越少了。本文也就是对港产片的一个怀念,希望那些曾经的经典不会被彻底遗忘。
更多娱乐资讯、周边新闻、游戏资讯、视频等请关注电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