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目:《鬼谷子》
阅读心得:
《反应第二》是《鬼谷子》的第二篇。“反应”是一种回环反复的思考方式。反应是反复试探,应是回应。反应是指投石问路以观回应,然后再行对策之术。因此,反应之术则更具有针对性,内容阐述也更加具体。
反应是有意识地刺探对方情况的谋略。“听其言,观其行”是反应术的基本技巧,说话、办事要听话外之音,察不言之言。鬼谷子认为:反应可以静听,可以反诘,也可以以己推人。若想知道别人的真实想法,通过某种言辞或行动,使对方开口讲话,先用语言拭探,投石问路。然后再从其言行中判断出现的真意; 如有不清楚之处,再回过头探求,反复求证,将对方引向自己的言说目的。
同时,鬼谷子还要求:运用反应术者,应全面、辩证、历史地年老待这个问题,并要善于把握讲话的技巧。在论辩、游说时,要“反之、复之”从而把握对方的真实意图,以致更好地掌控局势,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原文: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
翻译:古代教化人的圣人,他们言行举止都是顺应自然之道的。
原文: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
翻译:他们通过追溯既往,再以此来来推测未来;通过了解历史,再而了解当下;通过了解对方,来了解自己。
原文:动静虚实,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
翻译:通过动静虚实的运动规律观察,有不符合当下的地方,再返回去探索。
原文: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翻译:凡事都能够从其对立的一面去找到答案,这是圣人的见解,我们不可不认真研究。
学了就要思考,思考后还得实践,这样才能达到知行合一。
原文: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
翻译:一个人在侃侃而谈的时候是动态的;当我们沉默的时候是静态的。
原文:因其言,听其辞。
翻译:根据别人的言谈,听出的他的词义内涵。
原文:言有不和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翻译:如果对方的言辞有自相矛盾和不合理的地方,就要翻过去追问他,这时候对方就很容易暴露出他的言行宗旨。
原文: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翻译: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象,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取类比象的言辞底下有他的含义,理解了这个含义就能知道他接下来的行动宗旨。
原文: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
翻译:用形象生动的来描述事物,用相类比的事物来传达言辞。
原文:以无形求有声。
翻译:虽然取象比类的事物是不用真实存在的,但是通过这个方法会使你描绘的事物栩栩如生。
原文: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
诱使对方通过言辞表露想法,看他说的和事实是不是一致的,这样做是为了得到他的真实想法。
原文:其张置网而取兽也,常持其网驱之。
铺开安置网来捕猎,这个方法运用在实际中就是要诱导对方说话,就好驱赶野兽落网一样让他不知不觉自投罗网,从而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原文: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
如果他的言语不能随着我们计划前进,这时候我们就要改变策略,改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让他有所触动,进而了解他的真实想法,这样就能掌握他的真实情况,从而控制他的思维。
原文: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如此反复推敲,一来二去,不断用形象生动的事物和打比方来触动对方,了解了对方的真实情况之后就为后面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了。
原文: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
不断用不同形式出击,反复推敲验证,不管说什么,我们说的话都不会有过失。
原文: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圣人所诱导的人,不论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没有什么事情会被暴露的。
所以,了解别人的最好方法是从了解自己开始,人是有共性的,了解了自己,就可以了解别人了。若能这样做,我们了解别人,就像比目鱼相并而行那样一丝不差;我们掌握别人的言辞,就像声音与回响那样随声而得;他自己现出形意,就像光和影子那样,光一亮影子就出现。用这种方法去探查别人的言辞,就会不失厘毫地掌握到他的真意,就像磁石吸铁针那样,又像舌头去碰烤熟的骨肉那样,轻易地一察即得。与人交谈时,自己首先掌握好分寸,察言观色又不显山露水,迅速敏捷地扑捉到对方的内心起伏,情感变化。若我们用此法去探查人,那么我们发出很少的信息量,对方马上就会很快地向我们敞开情怀。这种探查人的访求,就像阴与阳无处不在那样,无事、无人不可用,又像画圆画方要有规和距那样有一定的规则。即当对方形迹未显时,我们要用圆通灵活的手法去引导他;当对方形迹已显时,我们又用直率陈言、坦承对待、开诚布公、方正处之。无论是向前,还是退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达成何种目的,任何行动都可以用这种规则去掌握。这样,我们必须预先制定一些考察人的准则,审定自己是否有成见,我们就不能正确地去衡量他人。但是,我们在使用此法时又不可忘记了它那圆活的一面,否则就会不合实情,封推真谛。总之,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按照预先制定的考察别人的准则去考察他的决策、计划,就会无形无容,让对方摸不透,抓不住,而觉得我们像天神那般难测难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