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1日智商税VS知识付费
不经意间突然就成为了简书平台的付费作者,这倒把我给难住了,虽然很高兴有朋友对我的文章进行“打赏”,但是成为付费作者,就把我写作的意图给颠覆了,弄得我突然不知如何下笔。如果写作以赚钱为目的我完全不需要写任何一个字,码字对我来说是最不经济的;如果以文章价值为目的,那看到阅读量甚至通过后台可以看到“跳出率”(跳出率是指阅读者阅读某一文章的完成度),心理上就已经很满足了;如果以阅读者对文章的接受程度而论,看评论私信即可。但如果以写作出可以收费的文章为目的,我到现在恐怕还真做不到,因为我既不会逢迎阅读者而写一些花边新闻,也不会为了“屌丝”的青睐而大骂某些社会现象及制度瑕疵,更不会改变传播自己的知识的意图,而靠智商和阅历来欺压那些还正在向知识大门迈步的良善的年轻人。
片面的角度看待写作平台的出现付费文章的现象,其本质有三,一对写作平台本身的运作形成沉淀资金,有利于平台发展;二对作者而言得到了尊重有了一定的收入,有利于继续写作;三对于读者而言有了付费的习惯,会持续在平台在中继续关注,容易形成沉淀用户,因为毕竟花了钱了,离开则以往投入的钱是拿不回来的。这三者循环各取所需不是挺好的吗?是的,对于我个人而言至少不用担心总换平台,但是大家仔细想这类平台都是如出一辙的方式,想办法粘连用户,先粘内容提供商,再用货币把用户粘来,然后广告商就看到了平台的价值,融资,大收入规模都有了,就一定会长效发展吗?一个淘宝的成功是踏着千百个电商平台的尸体累计出来的,一个京东的成功更是让实体店铺惨遭灭顶之灾。我不是这个现象不正常,但是这个三位一体的模式并不等于一定成功,这就如某同学小学时是三好学生,中学时是三好学生,家长及周围的人认为这个学生一定能考上北大清华一样,那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已并不是现实。
有读者会说那不管将来这个平台如何,但至少我现在的付费乃至不付费的关注,是对作者的尊重,进而对知识的尊重,我在为“知识付费”。挺冠冕堂皇,但恐怕您更多地是把学习知识当做一种自己的理想,而自己缴纳的是“智商税”而已。可能有读者看到这里就想骂街了,或跳出或留言评论,恶语相向,没事我不在乎,您跳出不看说明理解不了,但素质很高;您骂街说明您的理解具有片面性,但素质很低。但无论如何,与我何干呢?如果您留下,我们就继续互动,我只谈我的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人、任何平台,您或吸收或鄙夷依然是您的选择,与我何干?但是学习的知识是个吸收过程,如果连作者观点看都没看完,那还谈什么学习知识的事。
知识付费(Knowledge payment)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这是目前网络上关于“知识付费”的一个定义,给这个定义的角度就是知识付费的运营平台。
智商税(又称低智商税),是指由于在购物时缺乏判断能力,也就是低智商的表现,花了冤枉钱,这些冤枉钱就被认为是缴了低智商税。这也是网络上关于“智商税”的一个定义,而定义者依然是某些运营平台。
随便举个现实的例子,任何一个产品或服务在其销售及生产制作的过程中,包含了很多的税,增值税、城建税、教育附加税、资源税、所得税、消费税等等。对于“知识付费”其实就是花钱购买了知识的过程,那么这里面出现的税包含智商税、理想税、攀比税(也叫社会发展过程税)、社交税、时间税等等。那花钱购买知识的结果,或者说购买到的终极服务到底在哪,这个因人而异,比如知识真正的到您脑子里与您原先的知识融合了,形成了一种对于您个人有意义的新知识且能指导您的生活与工作,那么这算钱没白花。如果有了新知识但是对于现在甚至将来都没有什么明确的用途,那这钱算白花一半。如果连新知识都没融合,就是知道了好像有这么回事,那钱算白花。如果付费获得了的仅仅是酒桌上多了几个段子,那您这钱算白花还倒赔。如果看到这里敬爱的读者突然思维方式变成了横向思维,比如酒桌上多了几个段子,那有利于活跃气氛,有利于社会交往,怎么算倒赔,如果社会交往增加还是有可能赚钱的。恭喜您,这就叫纵向思维突然变异,变成了横向思维了,俗称断章取义。因为此时您已经忘记了前面文章说的什么,进入了自己的思维模式里,那还吸收什么观点和知识呀,您将继续为智商税买单。
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柏拉图对知识的定义: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本人非西方中心论的拥趸,只是对先贤说过的话拷贝一下。汉语中“知识”的“知”,字从矢从口,矢亦声。“矢”指“射箭”,“口”指“说话”。“矢”与“口”联合起来表示“说话像射箭,说对话像箭中靶心”。知的本义:说的很准(一语中的)。“知识”的“识”,繁体写作“識”字从言从戠,戠亦声。“戠”字从音从戈,《说文》称此字的字义已因师承中断而阙如,但可推导其本义为:用语言描述图案的形状和细节。
汉语字典中知识的意思为: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这里面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实践,一个是经验。谁在前谁在后呢,王阳明的观点为“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这话的意思是,读书的成功不在于学舌,而在于有为;不在于照搬前人结论,而在于探知前人的得失过程和操作智慧,从中汲取创造性能量,进而推动自己在新条件、新问题、新任务情况下的“知行合一”。这也包括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哲学家总结出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注意没有“唯一”那俩字,就其本义来说,真理在前,然后实践去检验,然后得出真理是真理。但为什么当年最初提出来的时候没有“唯一”这俩字呢,就是因为本身这是一种方法而非仅有的一种方法。
从内心中,以及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讲,我更提倡事必躬亲,这是笨办法,具体就是实践、总结、得出结论、再实践检验再总结,这样一种方法。很笨就是原来很多人都讲过并且都实践过都已经是真理了,为啥还要先实践再总结,原因无他,有利于自己理解。何况真理本身就具有时效性,长的可能千百年上万年,比如地球到底是方的还是圆的,到底是地球围着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着地球转。要是视真理为万能,那几个古代科学家真的就白烧死了。
当然也不能事事都需要躬亲,要有一些基本的生存常识(也是知识的一种),比如洗衣粉是不能吃的,那您非要试试,那就只能洗胃了;滚开热油比热水更会把人烫坏,非得试试,那基本上就是不遵守常识了。可当油锅里倒醋后,看起来滚开的热油实际只有50-60度,就有人把手伸下锅捞钱币,这些戏法和江湖艺人经常用,然后赚点生活费。为啥呢,就是因为反常识。大家觉得不可思议,自己做不到,而赏钱。但反常识并不等于非反知识,就拿醋油锅的问题,其实这个来源很可能就是一个生活常识,比如做菜时失误了往油锅中加入了醋,看起来油都开锅了,下菜后半天炒不熟,古人就把这个常识提出来了,而艺人把这个场景放大了使人看了既有震撼力又跟自己的常识不一致,称奇人奇事也。常识往往是被偶然事件打破的,偶然自然不是人人都有过,所以常识是主导,而反常识或者叫逆常识也是一种常识,但需要一定的时机及破坏性的想法才能提炼出来。
再举个例子,比如有句话叫“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根据上文我们所述,这句话到底是谁提出来的,一定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有两个组人,一个组是家长及孩子,一组是教育机构,当这句话成为了一些自己没什么发展的家长的行动指南时,与“望子成龙”心态达成一致,越琢磨越对,各种教育机构的辅导班,补课班,奥数班应运而生,造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其实到底有什么用,对个别的孩子来说,有用,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完全没用。信不信,二十年后看。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从家学角度来说,父母本身就不灵,就把希望放在孩子身上,但是整个家庭的观念,意识全都与之不匹配,废品率极高,而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恐怕真的没有您想想的成长轨迹。
仅就此事而言,“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这个思想观念下需要付出的是智商税,自己教育不好让专业机构来教育一定就好(特别是幼年少年阶段)需要付出理想税,别人的孩子上了我的孩子也得上需要付出攀比税(社会发展税)。
西方有句话说“贵族不是培养出来的”,其实指规则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就在家庭环境中,祖先经验累积中存在,而非弄个贵族辅导班就能培养出来的。贵族有些混得很穷,城堡都典当了,依然在生活中保持谦逊有礼,不急不躁,尽管也没有钱,但是能体会家学渊源及贵族气质。《弟子规》中云: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衣服的保持干净,其实是个人素质问题,经常清洗整理,彰显简朴和不群(至少在今天这样孩子反而是少数的了)。穿的挺好,绫罗绸缎的,有钱买的,不喜欢了扔了再买一件就是了,这样富不过三代。
当下社会能不能合理避税呢,当然可以,连国家的税都能想辙避掉,何况这些隐形税呢。
第一要看得长远,不要计较眼前之得失。这句大话谁都会说,但什么叫看的长远,其实这里面因人而异,不用任何道具就只论身高,姚明就比潘长江看的远。而真正的长远,就是具有一定的历史视角来看待当下社会,所有的苦难都仅仅是一段时间,而非永远,所有的收获也仅仅是一段时间,而非永恒,易经有语:否极泰来;俗语道:乐极生悲;老百姓的话: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自己去查成语字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第二要身体力行提高自己,无惧贫穷与时间。前一段时间有个关于王健林的时间表大家可能都看到过,几乎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有人说那我一天又上班又应酬,每天才睡几个小时觉我怎么还提高不了,那你就分析一下你那个上班八小时的效率如何,应酬时你真的是出于无奈还是自己就喜欢唱歌喝酒吹牛。时间都是自己抢出来的,跟谁抢,跟自己,跟自己较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坚持3个月100天你就会感觉到你自己的变化。那3个月有感觉了怎么还是不挣钱,没有女朋友,那就继续坚持。不通过身体力行的提高自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真正的自信来源是什么,而哪些税对应的恰恰就是人的自卑心理。
第三要培养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且不受任何事情干扰。我有个同学的父亲,我有印象时他大概30岁左右,无冬历夏的坚持长跑(包括春节),现在也有快七十的年纪了,身体倍棒,职业医生,职级副军级。十年前认识一个书法家,非常豁达和谦和,坚持了40多年,估计作品也能卖到几千元一平尺了,退休前职业国企传达室,这种例子很多,不但要看他们自身还要看他们的家庭及子女,都很好。但看到更多的是没有一点兴趣爱好,上班混下班喝,成天抱怨社会不公平,拆当迁挣抢钉子户,彩票达人(但从来不中奖),到老来,妻子儿女都远远的离开。
知识付费在目前阶段几乎所有人(我没说所有人)都是出于一种自卑状态中“认知盲”造成的,并不是真正知道知识的意义与价值。成体系的知识可以让你少走弯路,但是如果连路都没走过,就不可能知道那条道是直的,那条是弯的,花钱买条通天大道,这是付费知识。而仅仅是为追求知识这个心理动机而形成的花钱那基本上都是智商税,如同你想成为世界首富,去买一本比尔盖茨自传放书架上一样,问题是比尔盖茨还没盖棺定论呢。
这里提三个常见认知盲的语言症状:
1、我不知道学什么,好像我什么都不知道,平台上看见付费文章我就想点开,那里面一是好的知识。
没尝过苦辣酸甜咸你知道什么是好吃的吗?
2、我没有时间看那么多书,整理那么多经典理论,付费能解决不是很好吗?付费文章一看就都知道了呀。
知识存在知识体系问题,把所有的核心内容都一次性告诉你,你能串得起来吗?怎么用?看完经济学所有理论不是依然还对当下房价高低、股票涨跌而操心。
3、我都多大了,脑子也不好了,体力也不行了,随便拿起手机点个付费文章,乐呵不行吗?
脑子越用越活,活到老学到老,多相信自己一点,多付出一点努力,会得到意向不到的收获,会得到更大的乐呵。
知识付费并没有错,但要先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体系构造好了,知识往里面装,不付费的,付费的都行,但没有结构那知识就是散乱的,其实对于个体来说没有什么大用。要对自己自信起来,不要人云亦云,对问题要有自己的思考模式,少交智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