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简论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亡之秋,秦之强,虽愚人亦知。不于此时兴农战,奖军功,擢勇士,反宝其非宝。和氏之璧,何有用于赵乎?徒遗祸耳。
宦者景监,进贤宜受上赏。此辈虽备极践侮,然亦不乏英卓之人。相如居其门下有日矣,非其荐举,相如以匹夫终其余生矣。
秦自穆公以来,恃勇力不恃仁德,任狡诈不任信用。诸侯惧秦,俯首西向者百年矣。则仁德之不可独行,亦明矣。
强者而仁,克己向众,恭自约束,兴利除害,众心乃悦服焉。弱者而仁,徒为强者口中食耳。由是观之,徒仁不足恃也。然一味强暴,自绝于天下,强亦不足恃也。
相如廷斥秦臣,左右皆靡,是必有所惧也。相如以秦王为质矣。夫以秦之强,诸侯争赂之,而相如廷斥之,执其所重故也。
六国贵公子,皆自奉奢靡,倚贵以自重;倨傲轻法,逍遥于法外。国家之法,徒为庶人而设耳。是以庶人气馁,上下难成共识,贵贱难结利害。一旦有事,上下立解。故国力日以弱,人心日以散,缘蠹自内生也。
廉颇与白起,伯仲之间耳。然刚戾残忍,廉颇不及也。且赵军与秦军,不可同日而语焉。故廉颇坚壁清野,不肯出战,以待其敝。秦劳师远征,久攻不克,必退。赵以逸待劳,麾军击之,必有济焉。
世人皆知秦兵骁勇无敌,不知秦之反间阴损,亦深可畏也!秦之健卒驰骋疆场,攻城陷阵,不期溃敌,皆期斩获立功。每战,杀戮常在数万。军旗一展,诸侯望风先靡,虽以军法止之,无济于事矣。反间亦秦之国策也。举国库之金玉珠宝,悉以授人,分毫不吝,行反间于六国,是以无计不售矣。
大言亦祸身矣。兵者,生死之间耳,虽吴起、白起,亦慎之又慎,未敢易视之。括诚不知兵也。
长平之战,赵括死国。赵王以括母言之在先,竟不诛。夫赵括死国,即母不先言,乃诛其母,坐其家,是何法也?不亡何待也!
长平战后,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
此时,秦欲尽灭诸侯,虽愚者亦知矣。燕即不敢合纵以抗秦,亦可暗资兵甲与赵,乃于此时图赵,真小人国也!亡国之孽余也。
大战在即,秦之间谍间行至诸侯,宣扬朝野,施以反间,如入无人之境。诸侯举国鼎沸,传言四起,辄临阵易帅。致将士离散,军心摇动,新帅难孚众望,不战而胜负已定矣。
赵括死国,不失为将之分。然赵括固可不必死也。以赵之弱,固守不失已属难能,安能冀其破秦陷阵,斩获无数乎?以秦之强,虽赵奢亦似险胜,而赵括易言之,此乃其父大不以为然者。相如谏之,不听;其母谏之,亦不听。赵括终死于长平。是赵王亦有罪焉。用非其人,是以之资敌国也。
李牧处战国末,率疲弱之卒,北挫匈奴,西击强秦,存弱赵,显诸侯,却强敌,虽古今名将,不能过也。然终以废诛,赵国遂灭。读史至此,令人掩卷不忍卒之。
其为将也,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孚众望,设警习军,坚明约束,不动则已,动则撼岳干云。秦军素耐苦战,而赵处此季世,犹能勉力支撑,度此危局,皆李牧之力也。
郭开诚国之大蠹也。廉颇、李牧、司马尚,皆以之而废诛,诚可畏也。三子者,皆赵之长城,功显于当代,名著于青史,深得士民之心,即秦亦敬畏之,而郭开附耳遮手,数语去之,一一隳之。谋定于宫闱,军散于边鄙;处赵之要害,做秦之先锋,倾覆赵国不遗余力也。人治之敝,一至于此哉!
赵王迁者,其母本倡也,倾国亡家,故属所长也。耳提面命之余,言传身教之际,固当得乎心,应乎手,至于化境矣。其与郭开,一拍即合,相逢很晚,遂朝夕做鱼水欢。国事至此,尚複何言!惜乎一代名将,百万苍生,辗转于锋镝铁蹄之下,殉葬于倡家子,是命也夫!是命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