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模式已开启,很多平台也开始双管齐下。例如:“如何利用寒假超车”,“寒假必读书单”,“怎么高效的安排假期生活”等吸引热衷学习与提高的小伙伴们。
但到底应该怎么去学,怎么才能学的更好,成长更快,我们是否有曾思考过呢?
每当看到朋友圈或微信公众号那些爆款课程时,我们好像被打了鸡血一样,会迅速买下课程但当我们听完课程,摘下耳机,脑海中能记下的却很少,在现实生活中也用不上,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那种效果,却觉得自己是学的时间太短了,然后继续购买别的课程。
在古典老师的《七天职业发展特训营》他是这么分析的:问题并不在我们的学习效率上,而是对于学习目标的认知上。学生时代,学习是为了“学完”指定的内容,并且记住,评价的标准,是通过考试拿高分。学习的模式是:学完-记住-高分
但在职场中,学习却是与学生时代完全不一样的模式。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书也是永远看不完的,我们需要谨慎挑选对自己重要的内容。
其次是没必要记住,职场学习最重要的是能调用。
最后是,职场的胜利并不是以考试为结果,重要的不是学完甚至学到没有,而是能不能解决问题,干不干的出来,学习的目标是快速解决问题。学习的模式是:挑选知识-调用-解决问题。
对比两种学习模式就会发现,成长慢的原因不是因为方法不对,而是模式不对。职场是以解决问题来学习,评价一个人的学习效率就是看他“通过学习解决问题”的效率,因为什么问题去学的。
因此职场人的学习应该从学什么、向谁学和如何学三个角度去开始。
学什么——基于问题选择学习内容
不要轻易去套用他人的书单或学习的内容,因为每个人想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相应的其学习的知识也会不一样。在开始学习之前,可以先问问自己4个问题:
1、我最近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2、哪里可能会有答案?
3、哪些是难度适中,我能方便读懂的?
4、有可以实操的工具吗?
比如说我自己最近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与交流,我可以通过图书馆或者知网这方面去找一些我自己想要的书籍和论文,然后删选出自己需要的一些内容。对于在书上找不到答案的可能就需要去询问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帮忙解决。
从哪学——找到有效的学习形式
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想到的都是百度,或者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或者去学习网站购买相关课程。但其实最重要的是跟人学和跟事学。
遇到问题时与其花大量时间查询资料,不如直接去找这个领域解决过类似问题的人去请教,因为他可以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直接给到你最需要的那个点。
跟事学其实就是复盘,把自己做过的事,重新推演一遍,成功的,抽取方法论、失败的找到新认知。
学习的时间配比
如果你希望通过学习掌握一门技能,最好的配比是721法则,即用一份的时间学习理论,2份的时间交流观点,7份的时间动手实践。这是微软根据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总结出的。
一个人宝贵的时间也就那么几年,从今天起,重新分配你的时间,多实操、多沟通、少沉迷学习为妙。
回到自己身上,我给自己的假期安排的是要好好读书,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但却讲不出选择这两本书的原因,提高职业竞争力好像也不是,拓宽专业渠道好像也不是,感觉就是觉得这两本书是经典,曾经有听过,现在想看一遍完整的。
也许应该根据老师讲的内容去深挖自己的需求,毕竟解决问题,提高职业竞争力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