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正在往资本市场靠近,资本经济的魅力在于:它以“股权”为杠杆,撬动整个经济运转!股权投资,在经济发展中,几乎是最赚钱和最受欢迎的商业模式之一。可当你打算进行股权投资时,下面这几项需要引起高度注意!
1)股权投资在于 选时机 看行业
股权投资最大的特点便是追热点行业。当热量已经充斥整个圈子的时候,一种叫泡沫的东西往往随之催发出来。比如当滴滴和Uber在争市场时,冒出了很多XX打车;当人人都在谈生鲜物流、外卖App时,就有人去投O2O;当摩拜和OFO火拼时,一大批共享单车项目被投资;而当游戏、电商网红、内容创业火了,大家又都去投文娱行业。如果是在这个时候才开始做打算,最好的时机可能已经错过了。
投资有两种选择:熟悉的行业和新兴的行业。有无数投资牛人告诉我们投资“只投熟悉的行业和熟悉的人”,就像我们在就业咨询时,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去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但这其中存在着两难困境,熟悉和感兴趣的未必有好机会,而新兴的热点行业则可能不熟悉。
无论选择哪种,都建立在行业理解这一基本点上。事实上,大部分股权投资人都高估了自己对于行业的理解。至少,如果投资人没有考虑清楚下面三个问题,很难说他对于这个行业有深刻的理解。
2)股权投资在于 混圈子 选项目
分析行业虽然关键,每个人只要依据一定的方法都可以做到。但找项目就未必了,就像你投简历未必有机会去面试,去面试了未必能入职一样,选对了行业不一定能够接触到最好的项目。
所以投资人最核心的能力,就是接触到好项目的能力。甚至可以说,混圈子应该是投资人的一种基础性标配能力。
目前的股权投资项目源,无非就是亲友推荐、财务顾问推荐、各种孵化器、路演、还有找上门来的自荐毛遂等等。这其中,好的项目大多来自于特定的圈子,所以大公司、好高校、企业家社群的创业集群效应非常明显。
混对了圈子,还要去区分项目好不好,怎么做?至少有两条标准:
第一,有没有什么事情它能做到,别人做不到,这是一种差异化竞争优势,决定了利润率高低和趋势。
第二,这一类事情,还可以重复、持续、不停地做,这是一种维持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能力,决定了增长速度和可复制性。
3)股权投资在于 谈条件 做决策
每个找工作的人,在谈薪酬待遇时都很纠结,投资也一样。
这种纠结体现在,要说服自己和小伙伴进行投资。在优质项目供不应求的情境下,还得说服创业者接受投资,还得确定双方都满意的入资额度、股权比例和约束性条件。
这个过程牵扯到决策流程、决策机制以及决策依据,每个环节都会延伸出很多问题。决策的标准是什么?选公司到底是选团队,选选手还是选赛道?创意和人哪个更重要?这些问题已经成了创投界总会存在的争议。
优秀的人总会找到好市场,但团队和领头人的战略视野和领导能力如何,项目目前的营收和利润如何,在业内的发展趋势如何,这些具体的要素如何去判断,并以此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是最考验人的。
4)股权投资在于 忙投后 善退出
终于把钱投进去了,但你以为投完了一个项目就可以松口气了?没这么容易,就像你找完工作、签完合同就以为未来一帆风顺一样天真。企业财务、治理规范、透明运作,还会有一大堆的问题等着你。好的时候,水乳交融;不好的时候,反目成仇。
如何做到“只帮忙,不添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往往,你觉得你为公司的运营操碎了心,却反而被认为帮了倒忙。更好的方式,是在需要帮忙的时候及时现身,如果创业者期望你不要插手,那就放手。当你决定投资他的时候,你的认知基础应该是Ta比我更了解自己的事业。
就像每一份工作都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计划好职业的终点一样。投资的项目做大了,还要考虑选择什么时机退出、如何退出。目前的退出渠道和从前差不多,首推IPO,这是价值最大化的选择。但路没变,
路上跑的车却多起来了。如果IPO希望渺茫,并购也是一条途径。
至于什么时候退出?以新三板为例,很多投资人刚一挂牌就卖掉了股权。但其实很多新三板公司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这里涉及到第一个问题,这个行业的周期律如何。事实上,很多企业都需要7到10年才能达到一个高速价值创造的时期,所以退出时机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选择,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投资期望来判断。
其实,股权投资就是这么一回事,和找工作一样:在好行业中选择好公司、好职位,谈妥工资后付出自己的努力,最后在合适的时机跳槽。唯一的不同是,前者投入的是资本,后者投入的是时间和青春。资本投入失败了还有再来过的时间,时间一旦耗出去,就回不来了,从这个角度上讲,股权投资还没有找工作难呢。
投资是选择题,是战略性决策思维,选择很重要!选择后的努力更重要,用你的执行力加上你的坚持成功之路肯定越走越宽!去融网股权投资项目海量,期待您的关注!